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图 | 视觉中国

由于医疗资源分布的问题,让很多身处低线城市和农村的患者们习惯性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诊。对他们而言,一线城市的大医院意味着可以咨询更权威的专家、得到更精准的诊断;甚至当居住地医生已经宣布“治不了”时,可以在“大医院”为家人或自己延长哪怕一年半载的生命。

他们就像一只只“候鸟”,从居住地向就诊地迁徙,辗转于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

在很多患者的印象中,重症或者疑难杂症,似乎只有一线城市大型三甲医院才能解决。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分级诊疗的推进,让很多过去只能在大医院看的疾病也能在家门口看了。比如,类似甲状腺癌、乳腺癌等,都可以在基层按照慢性病管理,进行日间化疗、术后康复、长期随访等。

在面对很多本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和早期筛查而实现提早防治、采取措施的疾病时,家门口的医疗机构更应为基层老百姓撑起健康的第一道“保护伞”。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提升基层的诊疗能力。

基层崛起催生千亿市场

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能开药、包扎、打疫苗,甚至还是昏暗的大厅,阴冷的走廊……

这样的印象和观念,要改一改了。今天如果你去县医院或城市里的社区中心,大概率会惊喜地发现,那里不仅宽敞、明亮,而且能够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全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越来越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助GE医疗爱迪生魔盒进行AI辅诊

在河南新乡,就有两个患者在县医院做常规检查时,发现了“肺结节毛玻璃癌前病变”,为后期治疗,争取到了宝贵时间。足以见得,精准医疗也不再是大医院的专属。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再加上异地就医成本较高,让基层百姓家门口看病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过去一天30到40个患者,现在每天都有100多个病人。”有浙江省瑞安市塘下人民医院临床专家透露。

根据相关走访数据显示,部分基层医院每台CT机每天检查的患者数甚至达到200人左右。

这样的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我国有3000个行政县,6000家县医院,服务人群达9亿人。据《202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县域及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数57.2亿人次,在总就诊人数中占到67.5%,比上一年增加了2.4亿人次。县域及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全面提升精准诊疗的能力更显得迫在眉睫。

以肺结节为例,通过精准诊断及早发现肺结节,将大大降低肺癌病死率,提高5年生存率。近年来,县级医院组织的肺结节筛查,每年都有上万人参与。

但这背后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据悉,每位患者做一次肺部CT,就会产生超过300张图像。200个人,就意味着或可能产生上万张图片。如果依靠医务人员用肉眼查看并做出判断,不仅工作量巨大,还容易出现疏漏。

“类似磨玻璃肺结节这样的病变,只有3到4毫米,肉眼来看很容易漏掉。”前述临床专家表示。

于是,AI、5G、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成了打破空间障碍有力武器,打通小医院与大医院的结界,成为快速提高基层医生诊疗能力的“最佳助手”。大三甲医院的经验,通过远程、辅助诊疗等方式加速输送给基层,指导基层医院更快捷精准地做出诊断、制定诊疗措施。

对此,河南新乡的新乡同盟医院的院长就深有感触:“AI辅诊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基层医院影像科突破不少难点,拉近了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的差距。”以该院使用的GE医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例,可让CT设备在AI技术支持下,为病情诊断提供病灶的数量、体积、占比等定量评估信息,进而帮助基层医生进行病灶诊断。

当然,这些新技术也在助力推动大三甲医院向更高精尖的领域发展,包括寻找复杂疑难病症病因、探索创新疗方等,最终反哺基层,在精准医疗领域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基层的崛起,也在促进中国精准医疗市场的爆发。据第三方研究机构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2年,中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从611亿元增长到了1000亿元,到2024年将达到1356亿元的新高。

谁能更好地满足需求、解决痛点,谁就能抓住这一市场机遇。

GE医疗的“破界”棋局

相较于全球层面更聚焦个体化诊疗的精准医疗而言,对于中国基层医疗的精准医疗是指让每位患者都能看上病、看好病,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院长董家鸿教授就曾表示,在我国,精准医疗是整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认知人体机能与疾病本质,系统优化人类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的原理和实践,以高效、安全、经济的健康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最大化健康效益的新型健康医疗服务范式[1]。

事实上,类似的概念也体现在“精准防控”,也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GE医疗在中国的破界棋局也据此铺开——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场景需求为原点,量身定制精准医疗解决方案。而这背后的出发点正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地缘广袤,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想要开展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就要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需要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

具体来说,大三甲医院聚焦重疾、疑难杂症的科研攻关与创新治疗,县域与基层医院主攻常见病、高发病的早筛早诊与疾病管理。

面对大三甲医院创新治疗和科研攻关的需求,GE医疗正凭借先进的全线分子影像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协同业界加速重疾前瞻科研、推动重疾防治端口前移。比如,针对前列腺癌的晚期治疗,GE医疗就基于ONE MI核医学精准诊治生态解决方案,通过对前列腺癌的热门靶点PSMA进行布局,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分级、预后等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再如,其MRI图像重建技术AIR Recon DL就可依托更清晰、噪声更少的3D图像,通过获取高信噪比和强组织对比度的大脑结构成像,为退行性疾病、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类疾病的攻克开辟新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精准医疗不仅仅是这些听上去离大众很远的前沿诊疗研究或者手段。此前曾有一位基层医生就表示过:“某位病患的一次就诊可能是某个疾病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统计数据。但是对于患者自身来说,一次就诊就是一次重获健康的希望。”

据他分享的一则故事,一个农村病患跑了好几百公里去看病,来到医院,不是遇见“要空腹才能验血或做B超”,就是“这家医院不认村里卫生所的片子”,导致来回折腾跑了好多地方,不仅浪费了时间、路费、精力,更有甚者还因此耽误病情,错失最佳诊疗时机。因此,越来越多观点认为,精准医疗不应高高在上,只存在于大三甲医院,还应该落在广大的乡村、县域等基层,进而造福更多百姓。

为此,GE医疗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手段,促进软硬件的互联互通,弥补人才培养的窗口期,缩小基层影像检查质量与三甲医院的差距。2022年初,GE医疗发布的Nova AI 影像质量控制系统,就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模型技术,规范乳腺X线影像技师操作,从图像采集端的源头提升乳腺癌筛查质量,为基层的“两癌”精准筛查筑起第一道屏障。

与此同时,随着县域与基层医院就诊的人数增加,对疾病诊疗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加之门诊流通量大,亟待能包罗更多功能、快速扫查的CT设备。GE医疗前不久发布的先行CT(Revolution Maxima Select)开创了64排以下CT从2厘米探测器迈向4厘米探测器的新时代,并在扫描速度、图像质量、诊断效能方面均大幅提升,实现了过去在64排及以上中高端CT才可完成的全脑、全肺扫查,以及胸/腹/盆连扫等。此外,临床医生还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自由切换扫查模式,进而为医患提供多场景的精准扫描诊断解决方案。至此,距离基层百姓家门口看病的目标,可以说又近了一步。

如今的GE医疗在中国已经从顶级医疗机构到基层医疗,从硬件提升到软件扩展,逐渐织密精准医疗的网络布局。事实上,对于精准医疗需求,不论是全球的个性化诊疗需求,还是中国的场景式需求,不难看出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之下,唯一不变的是GE医疗对于临床需求的洞察与深耕。也正是这样一种“始于临床、服务临床、超越临床”的破界思维,成为了GE医疗勇立精准医疗潮头的关键。

精准医疗在基层的规模化下沉

据《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显示,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中跨省异地就医的住院患者在2020年达到404万例。这组数据的背后不仅意味着一二线城市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同样也意味着基层对于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极大。

推动精准医疗在基层的落地,提升服务9亿人口、承担近七成门诊服务量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国家分级诊疗、精准扶贫的基础性难题,还能解决重疾早诊早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基于当前基层医疗的特点,搭载数字化技术的软硬件创新,或许正是助力精准医疗规模化下沉的破局点。

GE医疗无论是从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布局上,都走在第一梯队——基于对临床需求的敏锐嗅觉,不仅用数字化打通基层医院与外部资源之间的地理界限,更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上下游,打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桎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藩篱,真正将科学家、临床医生、患者、乃至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进而让医疗设备更互联、更互通、更精准,更好地服务于包括基层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

纵观全球精准医疗的落地路径,以“硬件为基、数字化为翼”的整合创新成为短时间内实现精准医疗在中国基层规模化下沉的不二选择。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GE医疗的融合对象,早就不局限于供应商、医疗机构,而更囊括了所有可能激发创新、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精准医疗需求的个体单位,这不仅需要有异于常人的胆识和想象力,更需要有对终端需求的深刻洞察。

随着GE医疗的拆分,其对市场的反应将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在精准医疗市场的竞争力也势必将更进一步提升。一如他们曾多次对外提及的未来独立公司发展目标——成为推动未来精准医疗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为患者诊疗全路径提供个性化诊疗关爱,不断提供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客户产出的解决方案。

未来,GE医疗又将如何把打破界限和融合创新进行到底,助力精准医疗向群众靠近、向基层下沉?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参考文献:

[1] 董家鸿. 构建精准医学体系,实现最佳健康效益. 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 (31): 2497-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