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基于所设计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方法,以南宁市六城区村级地名为例,从地名数量、地名结构、地名类型、命名特征4个层面研究了村级地名特征和命名规律。结果发现:南宁市六城区的专名、通名以含有2个汉字字符的地名为主,其次是3个汉字字符的地名;地名结构类型有8种,以“1+1”结构为主,其次是“2十1”结构,地名字数类型和结构类型普遍较多样且均匀;聚落类和新旧老幼类地名在各区各种字数地名中普遍出现,字数为“2”的地名涵盖了大部分地名类型,其余类地名散布于各地区各字数类型的地名中;村级地名命名方式共有17种。

关键词:地名;地名特征;地名命名;村级地名

0

引言

地名一般由通名专名构成,既是一种地理空间指示符号和分类符号,也是一种广泛的历史地理文化现象。它属于观念形态的地理形象,是人类赋予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包括大陆、海洋、山岳、河流、湖泊等,以及城镇、村落、建筑物、道路等地理实体。地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地名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已消失的语言提供宝贵证据,为探索历史上的自然面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分布与迁徙等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地名编码建立以人名一地名命名的疾病数据库,能有效地管理疾病档案资料和报道国内外疾病诊断,例如布瑞尔一英舍尔(Brill—Zinsser)病、克鲁肯贝格(Krukenberg.s)瘤等;118种化学元素家族有21种元素名称与地名有关;另外,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12家世界地质公园中唯一以地名命名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命名为“辽宁号”,等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地名不断涌现,且西化、洋化现象严重,房地产地名尤为突出,与地理实体特征明显不符,使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悄悄地快速消失,地名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变化。当前,南宁市城乡一体化正在快速形成,在发展中心城的同时发展卫星城镇,形成城市圈的都会城市格局”。其中,城区范围为规划高速公路环内的全部用地,卫星城镇是依托中心城而发展的邕宁-蒲庙、五塘、玉洞-良庆、金象-那马、吴圩、金陵、武鸣城厢、伊岭等8个城镇。另外,南宁市6个城区早已做了相应的城乡规划。地名规划是城乡规划的专项规划,南宁市城乡规划定促成地名规划,引起城区地名新旧交替。基于乡村地名逐渐消失的背景,以南宁市六城区村级地名为例,设计研究方法探讨处于城乡空间转换中的村级地名特征和命名规律,为识别和保护地名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宁市6个城区是指南宁市南部的西乡塘区、兴宁区、青秀区、邕宁区、良庆区和江南区,地理范围大致为东经107°45′36′′~108°51′25′′,北纬22°l2′19′′~23°07′16′′。2011年南宁市调整了行政区划,在册编制行政区有6个区,22个街道,44个镇2个乡,233个社区370个村。其中,西乡塘区有10个街道,3个镇,80个社区,77个村;兴宁区有2个街道,3个镇,39个社区,37个村;青秀区有5个街道,4个镇,62个社区,46个村;良庆区有1个街道,5个镇,15个社区,57个村;邕宁区有3个镇,2个乡,9个社区,65个村;江南区有4个街道,4个镇,28个社区,68个村。

2

研究设计

(1)研究数据。研究采用广西区划地名网公布的截至2011年在册村级地名数据和所收集的更新至2013年1月全国电子地图GPS导航村级居民点地名数据。筛选样本地名记录:西乡塘区387条、兴宁区385条、青秀区189条、邕宁区592条、良庆区463条和江南区430条,共计2446条。

(2)研究方法。采用数量统计分析方法、分类法和比较法研究南宁市六城区的村级地名特征。首先,基于Excel和Maplnfo软件,以及地名结构理论,建立南宁市六城区村级地名基础信息库。(1)每一个地名就是一条记录,每一条记录包括9个字符型的属性字段“村名、区名、地名结构、专名、专名是否明显、专名特征词、通名、通名是否明显、通名特征词”以及1个整数型属性字段“地名字体个数”。(2)运用LEN函数和TRIM函数计算地名字符长度(地名字体个数);通过观察,运用LEFT函数、RIGHT函数、MID函数,分离地名字符研究其结构,并写出专名和通名的特征词;进而观察“地名字体个数、地名结构”,并标注地名的专名和通名“是否明显”,明显或不明显的标注为“明显”或“不明显”,专名和通名均不明显的记录不列入研究。第二,通过对地名基础信息库“地名名字个数、地名结构、专名、专名是否明显、专名特征词、通名、通名是否明显、通名特征词”的观察,获得村级地名特征词,以之辅助建立适合研究区域的地名专名-通名分类通用标准。第三,依据通用分类标准,对在库地名进行分类和数量统计分析,研究其地名特征和命名规律。

(3)地名分类通用标准,作为人类对地理空间认知和分类的符号,地名命名是有依据,有规律的。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地名命名方法,反映了该民族该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认识的结果和规律,体现了该民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民族感情或者期望,并且命名对象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地理实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与当时该民族的自然景观、经济特征、政治制度、宗教文化、民族传说等因素密切相关。侗族地名命名与人名、自然生态背景、家户数相关,反映了侗族地区地名命名激励机制、传统文化对农事活动的调控以及社会组织对社区的文化调控,凉山彝语地名命名受居民姓氏、历史缘由、神话传说、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和风土人情相关,并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藏区地名、吐蕃地名、满语地名、土家语地名、怒苏语地名、西双版纳傣语地名,具有明显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以地理实体和自然景观、地形地貌与位置、江河湖海、方位里程、环境颜色、植物、动物等相关的自然要素类命名,以及以军事活动、行政区划、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民族宗教信仰和图腾、风俗习惯、土地制度和社会制度、部族与姓氏名、人名、历史事件与缘由、经济生产或生活用语等相关的人文地理要素命名。

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的命名方式具有明显的专名-通名结构特征,并结合其他语素命名,学界从语法学、词汇学角度解剖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特征。结合通过地名数据库观察所获得的村级地名特征词,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地名专名-通名分类通用标准:时点/气象/节气/季节;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与水文或水相关;植被;动物;动物部位;姓氏;村、屋、寨、塘、里等(聚落类);行政或军事单位;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序数或数字;尺度或规模;方位或指向;新旧老幼;颜色;吉祥物、图腾;意愿类;“平”或“定”字;“那”字。该标准具有鲜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

3

结果分析

3.1地名数量特征

根据对地名基础信息库地名记录的观察,所有地名均由2~5个汉字字符组成。在这里,地名字数类型是指根据不同地名含有的字数,将含有相同字数的地名归为同一类地名,共有2、3、4、5类地名;地名字数类型数目是指在研究对象区域内,各个地区同-类地名以类为单位的形式出现的次数累积和;通名(或专名)类型数目是指所对应的地名数字类型数目在各地区中各自所含有的通名(或专名)类型数目(频数)的总和;通名(或专名)数目是指各通名(或专名)类型所含有的通名(或专名)数量的总和。

研究区域的专名、通名以含有2个汉字字符的地名为主,其次是3个汉字字符的地名。专名数目最多的是含有2个字数的地名专名,最多为1654个占总数的74.88%,其次分别是3个字数的通名为487个占22.05%,4个、5个字数的地名通名分别为62个占2.81%、6个占0.27%;通名数目最多且含有2个字数的地名通名,最多为1146个占总数的68.87%,其次分别是3个字数的通名为430个占25.84%,4个、5个字数的地名通名分别为85个占5.11%、3个占0.18%(表1)。

研究区域的专名、通名的地名字数类型普遍较多样且均匀。江南区、良庆区、青秀区均有3种字符数量类型,西乡塘区、兴宁区、邕宁区均有4种字符数量类型(表2)。

3.2地名结构特征

地名结构在这里是指由专名和通名组成的结构,通过专名、通名的字符数量和“+”符号链接表示,数字“0”表示结构不明显。地名结构类型有8种:0;1+1、1+2、2+1;2+2;3+2、1+1+2、1+2+2。

研究区域地名以“1+1”结构为主,其次是“2+1”结构。“1+1”地名结构数目最多为1830个,占总数的75.03%,“2+1”地名结构数目为369个占15.13%,其余的地名结构数目分别是“0”结构128个占5.25%、“2+2”结构48个占1.97%、“1+2”结构43个占1.76%、“1+1+2”结构18个占0.74%、“3十2”结构2个占0.08%、“1+2+2”结构1个占0.04%。

研究区域的地名结构类型普遍较多样且均匀。邕宁区、兴宁区、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均有6种,良庆区有4种;“0”、“1+1”、“2+1”、“2+2”结构类型在各区中普遍分布,“1+2”结构类型主要分布在兴宁区、西乡塘区、青秀区和江南区,见表3。

3.3地名类型特征

3.3.1邕宁区地名类型

聚落类地名普遍存在各种类型的地名中,在字数为“3”的地名中与“那”字组合较为突出;字数为“4”、“5”的地名以新旧老幼类型为主;字数为“2”的地名涵盖了大部分类型。其中,地名字数为“2”的地名,在地区排前10且通名数目大于10的,比较典型的是姓氏(44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35个)、植被(31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28个)、聚落类(27个)、与水(文)相关(15个)、时点/气象/气节/季节(13个)等,共计193个,占地区总数(283个)的68.2%;专名类型则是以“那”字为首(158个)、行政或军事单位(65个)、姓氏(29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16个)、尺度或规模(12个)、与水(文)相关的(14个)、新旧老幼(14个)、序数或数字(13个)、“平”或“定”字为首(11个)等,共计379个,占地区总数(439个)的86.3%。字数为“3”的通名以聚落类为主,占地名总数的92.6%,特征词为村、塘、窑;专名类型主要是以“那”字为首的类型,其余各种专名类型均有。字数为“4”、“5”的通名以新旧老幼类型为主,特征词为新坡、新村;专名类型主要是以“那”字为主、与水(文)相关、行政或军事单位、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地形地貌及其矿物、方位或指向、动物部位,以及聚落类,特征词:那、河、浪、屯、坛、坑、南,以及塘、水、口。

3.3.2兴宁区地名类型

聚落类地名普遍存在各种类型的地名中;尺度或规模、序数或数字、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主要存在字数为“2”、“3”的地名中;字数为“4”、“5”的地名以新旧老幼和聚落类地名为主;字数为“2”的地名涵盖了大部分类型。其中,地名字数为“2”的地名,在地区排前10且通名数大于10的,比较典型的是聚落类(66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34个)、姓氏(30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23个)、植被(22个)等,共计175个,占地区总数(243个)的72%;专名类型主要是以“那”字为首(56个)、姓氏(48个)、序数或数字(35个)、方位或指向(33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24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14个)、尺度或规模(14个)、平或定字为首(13个)等,共计237个,占地区总数(293个)的80.9%。字数为“3”的地名,以聚落类、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为通名类型,以屋、塘、村和坡、岭、圳为特征词;以尺度或规模、序数或数字、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为专名类型,以高、大、小、长、细、三、四、五、六、七、八、两,以及山、麓、岗、岭、石、沙、陆、域、地为特征词。字数为“4”的地名,以新旧老幼为通名类型,以新村为特征词;以姓氏、序数或数字、方位或指向为专名类型,特征词为黄、六、上。字数为“5”的地名,以聚落类为通名或专名,以新村或塘为特征词。

3.3.3西乡塘地名类型

聚落类地名和地形地貌及其矿物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字数为“2”、“3”的地名中;字数为“4”、“5”的地名以新旧老幼、吉祥物或图腾、意愿类为主;字数为“2”、“3”的地名涵盖了大部分类型。其中,地名字数为“2”的地名,在地区排前10且通名数目大于10的,主要是姓氏(22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16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15个)、植被(14个)、聚落类(13个),共计8O个占地区总数(143个)的55.9%;专名主要是以“那”字为首(28个)、尺度或规模(23个)、姓氏(21个)、植被(19个)、“平”或“定”字为首(18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17个)、新旧老幼(16个)、序数或数字(15个)、方位或指向(13个)等,共计237个占地区总数(230个)的83.5%。字数为“3”的地名,主要以聚落类(59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22个)为通名类型,共计81个占地区总数(104个)的77.9%,以村、塘、圩、屋和坡、岭、台为特征词;以方位或指向(26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11个)为专名类型,共计37个占地区总数(122个)的30.3%,以东、南、西、北、中、心、背、后、上、下、正,以及岸、陆、头、地、石、陇、埋、秀、山为特征词。字数为“4”的地名,主要以方位或指向、新旧老幼、序数或数字为通名,以外坡、内坡、下坡、新村、五尾为特征词;以植被、吉祥物或图腾、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为专名,以花、梁、榄、豆、龙、坛、大滩为特征词。字数为“5”的地名,以新旧老幼为通名类型,以新村为特征词;以新旧老幼、意愿类为专名,以旧、天堂为特征词。

3.3.4青秀区地名类型

青秀区的地名类型主要是聚落类、姓氏类、“那”字类、地形地貌及其矿物类、工程建筑或人造物类、新旧老幼类。其中,地名字数为“2”的地名,在地区排前10且通名数目大于10的,主要是聚落类(43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24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12个)等,共计79个占地区总数(104个)的76%,特征词:屋、堂、园、窝、排、瑶、塘、村;山、坡、坪、岭、盆、岩、洞、沙、坳、坝、洲、滩、湾、畔;碑、楼、塔、道、桥、板、布、弓、犁;专名主要是姓氏(22个)、“那”字为首(20个)、尺度或规模(15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12个)等,共计69个占地区总数(111个)的62.2%,特征词:周、粟、古、石、那;大、上、下、高、西、中;坛、炉、窑。地名字数为“3”的地名,主要以聚落类(18个)为通名,占地区总数(32个)的56.3%,特征词:塘、园、村。地名字数为“4”的地名,以新旧老幼(16个)为通名类型,占地区总数(21个)的76.2%,通名词是新坡;专名散布于以下类型:序数或数字、姓氏、植被、“那”字为首、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尺度或规模、吉祥物、图腾、聚落类、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与水(文)相关的,共计20个,特征词:仲豆、那、坛、长、高、龙、塘、石、泣等。

3.3.5良庆区地名类型

字数“3”、“4”的地名类型主要是聚落类、地形地貌及其矿物类、“那”字、新旧老幼、尺度或规模;字数为“2”的地名涵盖了大部分类型。其中,地名字数为“2”的地名,在地区排前10且通名数目大于10的,比较典型的主要是聚落类(32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27个)、植被(23个)、姓氏(16个)、与水(文)相关的(13个)等,共计79个占地区总数(172个)的45.9%;专名主要是以“那”字为首(81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47个)、方位或指向(24个)、序数或数字(21个)、姓氏(22个)、新旧老幼(20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16个)、植被(12个)、平或定字为首(12个)、尺度或规模(12个)等,共计263个占地区总数(296个)的88.9%。地名字数为“3”的地名,主要以聚落类(58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10个)为通名,特征词:村、塘、里、站;岭、坡、垌、地、滩;专名以“那”字为首(15个)为典型,占地区总数(90个)的16.7%,其余散布于各类型。地名字数为“4”的地名,以新旧老幼、尺度或规模为通名,特征词:新坡、新村;小坡;专名则以与水文或水相关的、序数或数字、姓氏、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为为主,特征词:浪、渌;百;罗;垒。

3.3.6江南区地名类型

字数为“2”的地名,涵盖了大部分地名类型;字数为“3”、“4”的地名主要以聚落类、与水(文)相关的类、新旧老幼类、“那”字为首为主。其中,字数为“2”的地名,在地区排前10且通名数目大于10的,主要是聚落类(35个)、与水(文)相关的(15个)、植被(28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26个)、姓氏(19个)、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12个)、时点/气象/节气/季节(12个)等,共计161个占地区总数(201个)的80.1%;专名主要是以“那”字为首(70个)、工程建筑或人造物(30个)、姓氏(25个)、“平”或“定”字为首(15个)、序数或数字(21个)、植被(17个)、方位或指向(16个)、地形地貌及其矿物(12个)、尺度或规模(12个)、与水(文)相关的(10个)等,共计238个占地区总数(285个)的83.5%。字数为“3”的地名,以聚落类(60个)、与水(文)相关的(15个)为通名,共计75个占总数(99个)的75.8%,特征词:村、园、塘;山、坡、坪、岜、岭;专名以新旧老幼(26个)、“那”字为首(10个)、与水(文)相关的(10个)为典型,共计46个占总数(114个)的40.4%,特征词:新、旧;那;江、海、清、水、洪、滋、邕、津。字数为“4”的地名,以新旧老幼为通名,特征词:新村、新坡;专名散布于以下类型:“那”字为首、地形地貌及其矿物、植被、时点/气节气/季节、姓氏、聚落类、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尺度或规模、“平”或“定”字为首,特征词:那、坡、岜、蒌、榄、阳、古、塘、坛、大、定。

3.4地名命名特征

依据专名、通名通用分类标准以及地名类型分析过程,南宁市六城区村级地名命名特征有:以姓氏命名、以聚落类命名、以行政或军事单位命名、以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命名、以时点/气象/节气/季节命名、以地形地貌及其矿物命名、以与水(文)相关的命名、以植被命名、以动物或动物部位命名、以序数或数字命名、以尺度或规模命名、以方位或指向命名、以新旧老幼命名、以颜色命名、以吉祥物或图腾命名、以意愿类命名以及以“那”字命名,这些命名特征更多的表现出自然特性、原生态性和独特性,以及人文居住环境特征,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4

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南宁市六城区村级地名的专名、通名以含有2个汉字字符的地名为主,其次是3个汉字字符的地名,而地名结构类型有“0、1+1、1+2、2+1、2+2、3+2、1+1+2、1+2+2”八种类型,以“1+1”结构为主,其次是“2+1”结构,地名字数类型和结构类型普遍较多样且均匀。聚落类和新旧老幼类地名在各区各种字数地名中普遍出现,字数为“2”的地名涵盖了大部分地名类型,其余类地名散布于各地区各字数类型的地名中。其中,地形地貌及其矿物在字数为“3”的地名中普遍出现;“那”字类地名主要在邕宁区、青秀区、良庆区和江南区的地名中出现明显;尺度或规模类、序数或数字类在兴宁区和良庆区字数为“3”的地名中明显出现;与水(文)相关类在江南区字数为“3”、“4”的地名中明显出现;吉祥物或图腾类、意愿类在西乡塘区字数为“4”、“5”的地名中明显出现。

南宁市六城区村级地名命名方式有17种,分别以姓氏、聚落类、行政或军事单位、工程建筑物或人造物、时点/气象/节气/季节、地形地貌及其矿物、与水(文)相关、植被、动物或动物部位、序数或数字、尺度或规模、方位或指向、新旧老幼、颜色、吉祥物或图腾、意愿类以及“那”字命名,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地名文化。乡村地名命名方式的自然特性、原生态性和独特性明显,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4.2讨论

城乡一体化促使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演变,导致乡村空间形态向城市空间形态急速转换,乡村地名消失和城区新地名产生已成为必然。而乡村地名以传承血脉关系留住乡音、乡韵、乡情,承载着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注重保护一些对城市发展具有直接价值的大型建筑单体和街区,而往往忽视那些具有能够连接现在和过去、未来认识现在和过去的蕴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显然,如何开展地名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理论上,地名具有时代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要素,是开展“文化史层”(Se-quent occupance)研究的宝贵资料,从理论研究层面能够解决如何识别有价值的乡村地名的问题。南宁建制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距今已有1690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行政区范围作了多次调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其地名含义丰富,是地名文化史层研究的典型区域。在实践中,参考全国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等,建立地名标识体系,以之确认其重要性,实行分级管理和重点保护。在操作层面,城市道路和站点、城市轨道站点直接为发挥地名的应用价值提供了显著的平台。目前,南宁市正在建设地铁1号线、2号线,未来还规划建设3~8号线,共计184座车站,远景规划总范围约900km,为地名应用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平台。而以地名为节点的主题网络文化和展示城市演变的地名博物馆,通过整合地名文化资源,形成地名历史文化体验区,更为其发挥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功能提供了平台。地名的科研、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应用领域有待地名研究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

在南宁市城区村级地名研究工作中所采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总结和方法探索,适合于批量研究区域地名的相关工作,为同行开展地名研究减少工作量,为进一步开展地名内容的实质性研究提供一种可操作的定量工具。但是,该探索性研究方法是基于南宁市城区村级地名研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有待同行在研究工作中的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作者:许小红 ,甘永萍 ,李日曼

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第26卷第6期

选稿:黎淑琪

编辑:汪依婷

校对:罗舒平

审定:刘言

责编:何铂羽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