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清圣祖仁皇帝,共有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都是采取的世袭制,所以拥有众多儿子的康熙,是不会出现无人继承皇位的尴尬。但是究竟谁来自己的皇位却成了这位千古一帝心中的难题。清朝前期一直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点是有进步的,但“有德”这个标准在现实中可不好操作,正因为如此各皇子才为争夺皇位而打得头破血流、不可开交。
在康熙的众位皇子中,二皇子胤礽的两起两落是最为精彩的。刚满周岁就因为其母难产去世的原因而被康熙立为太子,这对他来说是何等的幸运。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幸运就变成了尴尬,毕竟当了40多年的太子还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随着其他皇子的羽翼越来越丰满,胤礽的耐心也越来越少,面对对自己不利的形势而使他一次又一次的铤而走险。不过他还是不了解自己父亲的实力,随之而来的是父亲决然而然的镇压。最终胤礽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被两立两废的太子爷。
事实上胤礽的前面还有个哥哥,即皇长子胤褆。为什么康熙不选皇长子而选胤礽呢?一种说法是胤褆的母亲只是一般的嫔妃,而胤礽的母亲是皇后,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康熙和他母亲的感情非常好,为了让皇后安心的离去,康熙满足了她最后的愿望,甚至打破祖制而立胤礽为皇太子。
其实一开始康熙是真正的喜欢这个小太子的,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亲自教导小太子的学业,之所以这么疼爱这个孩子和康熙早年的经历有关。康熙就是幼年失去父母,虽然有祖母孝庄太后悉心照料,但内心里十分渴望父母的怜爱。所以康熙皇帝深知虽贵为衣食无忧的皇子,其实同样渴望着父爱。一个孩子完美的幼年生活离不开父亲的呵护。因此他对胤礽充满爱怜、倍加呵护,在太子六岁时又请大学士做他的老师。
在父亲、老师的教导下胤礽文通满汉,武熟骑射,加上仪表堂堂确实惹人喜爱。康熙特意在畅春园西边为胤礽修了一个小园林,赏给他居住。可以说胤礽的太子之位绝不是源于本身的功德实力,那么康熙为什么要立这个根本没有什么才能的皇子为太子呢?
其实这是康熙的一种策略,康熙本身熟知历史,知道自封建王朝的开始之初便有无数人死于皇位之争上。为了避免血肉相残的情况在自己身上发生,所以胤礽的太子位子一坐就是40年这样即避免了因继位引起的过早纷争,还可以保护自己真正看中的继承人,成为被攻击的危险。没有早早宣布太子的人选是觉得时间未到。
太子在宫中还是有着很深的背景的,他的外祖父噶不喇是领侍卫大臣,外叔公索额图是大学士、当朝宰相、领侍卫内大臣。其曾外祖父便是康熙首辅大臣索尼,可见为他撑腰的都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如果他顺利登基又可以成为这些人的保护网。所以这些人不遗余力的给胤礽出谋划策,在他周围形成一股政治势力,这就是太子党。
皇帝与皇子之间的关系毕竟不同于普通人家的父子,互相残杀的事例都有所发生,就更别提会产生矛盾了。康熙与太子之间首次出现裂痕是在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当初为安抚葛尔丹,康熙不惜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远嫁他乡。不想没有压制住葛尔丹的野心,不得已康熙亲征讨伐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战争加上心痛,使康熙深深沉浸到了疲惫之中,十分想念亲人的陪伴。于是特召胤礽到行宫借以安慰,康熙是一个感性敏感之人,洞悉他人的情绪更是仔细入微,胤礽面对老父亲所表现出来的倦怠是无动于衷。这使得康熙大为伤心,更是对这个太子产生了失望之情。从此父子原本亲密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胤礽也察觉到了父亲对自己态度上的转变,他竟然偷窥起康熙的起居,侦查起皇上的动向。不巧的是消息走漏,康熙儿子太多,贪恋皇位的大有人在,其他皇子抓住太子的把柄哪能放过,将此事告诉了康熙。康熙闻听此事大怒,终于狠下心来下令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将其囚禁在上驷院,由皇长子胤褆看守。还将废太子一事宣示天下。
如果此事到此为止,胤礽就在没有翻身的地步了。多方利益的相互牵制下引一处而动全身,何况太子的位置又是各种利益与欲望的衔接点。太子刚刚被废各个皇子就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各个拉帮结派形成自己的集团势力。这使得康熙也觉得太子废的为时过早,在群臣的纷纷建议复立皇太子的情势中,又重新把胤礽立为了太子。
可惜胤礽不了解康熙的苦心,虽然被放了出来,依然不明事理,那些被迫散去的太子党人重新聚到一起,更加卖力的为太子出谋划策。胤礽知道手中的砝码有限,对权利的渴望已经完全蒙蔽了他的心甚至不顾及亲情,打起了逼宫的主意。不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康熙的密切监视之中。而且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康熙,还制服不了一个纨绔子弟的反叛之举。胤礽的不知悔改康熙已经彻底失望于是一举将太子党绞杀、幽禁。太子胤礽再次被废禁锢在了咸安宫。
康熙此后在不提立太子之事,直到康熙驾崩太子之位始终空着。康熙死后,四阿哥胤禛继位,两立两废的皇太子胤礽被迁居到郑家庄,到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在住所,时年51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