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需要我!”1951年,杨承宗博士毕业,却放弃55万法郎的年薪选择回国,老师居里夫人问他回国原因时,他坚定地答道。

杨承宗是江苏吴江人。1951年,在居里夫妇的指导下,在法国留学的他以优秀成绩博士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毕业的他同时收到了两份聘书:一份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聘书,年薪55万法郎;一份是祖国寄来的聘书,年薪1000多人民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他的老师居里夫人问他:“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他坚定地回答:“新中国需要我!”

居里夫妇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不但帮他购置了很多违禁实验器材,还让他捎话给毛主席:“要想对付美国的原子弹,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

费尽周折回到祖国的杨承宗,第一时间通过钱三强向党中央传递了居里夫妇的忠言,坚定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决心。然后,他就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当时,新中国的科研一片空白,杨承宗所在的物理研究所,除了一间屋子,几张桌子,就是钱三强给他的两架天平、两个坩埚和刚毕业的两名大学生。

虽然条件艰苦,但杨承宗不怕。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实验室,自己筹建。

另外,他还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授课,并在科技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

1953年,杨承宗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修复日本人留下的提氖装置。装置在一所医院的地下室,日军临走前将它破坏。修复它,既可以防止医院的病人受到辐射,还可以充当研究原子弹必需的中子源。

面对遭受核辐射的危险,杨承宗丝毫没有犹豫。在没有防辐射装备的情况下,他只身进入地下室,利用精湛的技术,很快修复了装置。但是,因为受到辐射,十年后,他的右眼永久失明。

后来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学生,或者玻璃工下去维修?”他很平静地说:“他们没有那技术,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没过多久,随着“两弹一星”计划提上日程,1961年接替苏联专家的杨承宗承担起一项艰巨任务:三年之内,提炼出制造原子弹必需的U235。在高度贫铀的中国,提炼高纯度的浓缩铀,谈何容易。

杨承宗二话没说,带着他的团队刻苦钻研,发明了数十项专利成果,建成二氧化铀冶炼实验厂,提前三个月完成任务,为原子弹成功爆炸提供了必需的原料。

1978年,杨承宗走上高校的领导岗位,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听说同事的孩子以0.2分之差高考落榜,杨承宗为之惋惜的同时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创办一所非公办的大学,为更多的孩子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呢?

说干就干,杨承宗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多方奔走,终于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并担任了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1999年,杨承宗落选“两弹一星元勋”。

有人对他说:“杨老,你一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却落选了‘两弹一星元勋’,甚至连两院院士都不是,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杨承宗却淡然一笑:“功名都是身外之物,事情做好了,比什么都强。”

也许正是因为开朗豁达,杨老活到了100岁。

临去世前,他告诉家人:“我一生都在与核辐射打交道,却能活到100岁,我去世后一定要把我的遗体交给医生好好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承宗作为中国核燃料化学的奠基人,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一心只想为祖国做贡献。

这种淡泊名利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