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河南太康的某处工地,考古队正在将古墓里的棺椁起开。这时候,人群中却有一个人扑出到棺椁前面,继而嚎啕大哭。到底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太康县正在进行市政建设,当地的商贸聚集港按照规划正在开挖下水道。其中,一个负责驾驶挖掘机的师傅却发现不大对劲,他才开工不久就发现下水道挖出来的不是泥土,竟然是一块块的砖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们听闻此事,便都聚集着往前看,随手拿起一块便可轻而易举判断出:这些砖头不是近代的物件,而是古代的砖块。又过了少许时间,挖掘机更是直接挖出了一块石碑,一时间工地挖出古墓的消息不胫而走,也引来了不少周边群众的围观。

一天后,考古队就已经抵达现场,拉好了布防,便开始了一场考古发掘活动。由于古墓处在下水道的区域,里面积水颇多,且能见度极差。

为了给发掘营造良好环境,考古队只能选择先将积水抽出,足足用了一个星期才基本完成。此时,古墓里的陪葬品和棺椁也逐渐“水落石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说这座古墓高逾6米,地面约有十数平,墓冢为圆锥形。按理说,这种古墓构造对防止地下水渗透的效果相当不错,具有不错的密闭性。然而,或许是当地发生过某次自然灾害,又或者是年代久远,这座古墓的构造失去了其本来的效果,地下水浸没了墓主人的尸身。

当然了,地下水浸没也并不都是坏处。对于富有考古经验的人而言,往往听过这样一番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这具尸身因为被地下水完全浸没,因此尸身保存相当完整。到底有多完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这具尸身的完好程度几乎可以和大名鼎鼎的马王堆辛追夫人遗骸相媲美。当然了,墓中虽然出土的文物不在少数,包含了玉器、瓷器等种类,但均为明朝时期的文物,且物件本身的价值并非十分昂贵。有考古学家推测,这应该是明代要求官员薄葬的原因。

那么,这具拥有不腐尸身的墓主人究竟是何身份呢?

根据墓碑,墓主人名为顾朴,官至明朝的右都御史,其祖父顾佐则是永乐年间的大臣,深受深受朱棣的信任。此外,根据当地县志记载,顾佐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先后担任过应天府尹、御史等职,因为为人刚正不阿,又秉承“慎独”的理念,因此被称之为“顾独坐”,还曾经被称赞为“明代包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来,发生了一件令众人心生感慨的事情:考古队员在将顾朴的尸骨取出时,现场中有十几位群众突然泪流纵横,心情复杂,其中一个人更是直接冲过了布防,在棺木面前嚎啕大哭,直言对不起先祖,不能让先祖继续安葬。

有人采访顾氏后人时,他们直言根据《顾氏家谱》,顾氏先祖在入葬前留下了一句家训,要求子孙们要领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不能仗着父辈余荫高调行事,而应低调做人,还要求家族要团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当地来看,顾家后人繁衍倒也兴旺,想来应该是低调的智慧所致。幸好,在顾氏后人的努力下,先祖的尸骨还是等来的好结果,当地文保部门在研究完古墓后,承诺会将墓主人的尸骨再次收殓埋葬。

不过,虽然事情已经过了,但如何对待古人尸骨却还是有两派观点,至今争论不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