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所统率的江南汉军是朱元璋在征战天下中遇到的最大对手,其对金陵西吴政权造成的威胁,远在其它各路诸侯之上。在江东桥被康茂才的诈降计所误,中朱元璋的埋伏而兵败之前,汉军对西吴军在战略上处于极度优势的地位。反观西吴一边人心惶惶,军心士气全无,投降的和迁都的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然而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朱元璋和刘伯温却利用康茂才的诈降计进行反击,最终打出了一波流将陈友谅击败,占据了整个江南地区。有人说陈友谅的败因是由于大意而中了诈降计,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肤浅。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的转折点在江东桥,而产生重要转折的人物是康茂才。正是由于康茂才利用曾经和陈友谅的交情使用诈降计,才是陈友谅误入朱元璋的包围圈中,然后一败涂地。这也说明了兵临金陵城下后,陈友谅变的骄狂和不可一世,使得他原本狡诈多疑的处事风格都大为改变,反而相信一个多年未见的所谓好友。正是这种过于自负的情绪,让陈友谅不顾下属的反对,然后栽了大跟头。江东桥的战败可以说是轻敌大意,也可以说是浮躁和投机。因此很多人认为如果此战重来,陈友谅保持他一贯的狡诈和多疑,朱元璋完全无取胜的机会。

对于上述的说法,本人不敢苟同。将陈友谅的战败归咎于一时的轻敌大意,这完全是只看表面现象的肤浅行为。陈友谅的结局在他派人杀害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改组天完政权为汉政权时已经决定了。可以说陈友谅最大的失败就是在攻陷太平城后自立为帝,这才是决定他命运的最大原因,也是历史不可更改之处所在。从整个过程看,陈友谅重蹈了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的覆辙,两人的失败几乎如出一辙。他们都是在弑君篡位后上台,都带领着巅峰时刻的军队压得对手喘不过气来,却都被对手逆袭反打而战败被杀。

从性格上讲陈友谅和完颜亮都是狡诈多疑而又骄狂残暴,这也决定了他们必然选择弑君篡位的做法。与完颜亮作为完颜阿骨打的庶长孙,弑杀哥哥金熙宗上位不同,陈友谅杀徐寿辉完全没有必要性。完颜亮作为庶长孙,长期被嫡系子弟压榨和欺负,不弑君篡位就没有生路。而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上位时已经把徐寿辉架空,独揽天完政权的军政大权,杀不杀徐寿辉无关紧要。完颜亮上位后必须大杀金太宗子嗣才能稳固皇权,而陈友谅早已独揽大权,根本没这个必要。因此,两相对比陈友谅杀徐寿辉完全是一记昏招。

徐寿辉和彭莹玉响应红巾军起义而建立了天完政权,这个政权一度攻占整个江南,领兵百万以上,是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第二大势力。然而到了元末农民战争中期,元军反扑造成天完政权损失惨重,大量地盘得而复失。此时以倪文俊、陈友谅为代表的一批军事将领崛起,他们多次击败元朝的军队,夺回失去的地盘,也逐步掌控了军政大权。倪文俊本想拥兵自重,到元朝讨个好前途,然而元朝并不相信他。于是投元失败的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自立,最终阴谋败露而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趁乱夺取了军政大权,架空了徐寿辉。

陈友谅上位之初一直做得很好,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方法让他暂时统领了整个江南的天完军队,打得朱元璋的部队节节崩溃。天完军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的时候,陈友谅除了在长江地理上的优势,就是借助徐寿辉的威望而整合到的天完军队的精锐。然而攻下太平城后,军队进驻采石镇,距离朱元璋的大本营金陵只有一步之遥。而此时朱元璋的主力则被张士诚的军队拖在常州和长兴一代,无力回援金陵,局势非常危急。此刻的陈友谅,和曾经驻兵金陵,虎视南宋的完颜亮是一个状态的。

完颜亮带领六十万大军四路伐宋时可谓骄横之极,他在金陵写下了"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可见其猖狂和嚣张。陈友谅带四十万大军,顺长江而下,直抵金陵城下,这份骄狂与完颜亮别无二致。在这种情绪下,完颜亮派人杀掉了徐寿辉,在太平城改元称帝,建立了汉政权。实际上这个汉政权不过是天完政权换了皮肤而已,里面并没有什么变化。原属天完政权的各路军将因此对陈友谅非常不满,军中各级将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历史上金国宗室对完颜亮敢怒不敢言,那是因为完颜亮残暴的手段大杀宗室子弟而形成的威慑力。陈友谅没有这种威慑力,因此只能暂时控制就近的属下和军将,而远处的其它将领他则无力管辖。比如原天完政权下统领巴蜀大地和湖南西部的明玉珍所部,就在第一时间宣布脱离陈友谅,独自打起了陇蜀王的大旗。而其它军队中的将领,和长江沿岸驻军的将士,却也开始对陈友谅的命令阳奉阴违。这种情况造成了汉军军心涣散,面对朱元璋的埋伏更是一击而溃。而后朱元璋逆长江而上,沿途汉军纷纷投降,收复失地不费吹灰之力。

金国大军在采石矶被虞允文击败后,也引发了一溃千里的效应。而后方的金国军队纷纷趁机发动叛乱,把长期对完颜亮的仇恨爆发出来。完颜亮也在兵变中被杀死,盛极一时的大军土崩瓦解。陈友谅的失败虽然没有如此恶劣的后果,却也引发了不小的连锁反应。虽然他在心腹将领张定边等人的护卫下南逃,长江沿岸的城池一边倒的投降了朱元璋。他的部下如傅友德、吴宏、王溥、胡廷瑞等纷纷带兵投降,汉军在江南的地盘迅速易主。逆流而上的西吴军则不断强大,朱元璋迅速扭转了战略局势,形成对陈友谅的压制。

虽然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也集中了六十万大军企图翻盘,但这也只是赌徒心理下的孤注一掷而已。即便鄱阳湖大战取胜,陈友谅也只能苟延残踹更多的日子罢了。实际上从他杀掉徐寿辉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徐寿辉虽然权力被架空,但作为天完政权的皇帝还是有着很高的威望。徐寿辉的死造成了军队内部的分裂,也让人心有了更多的想法。陈友谅强盛时,军队将士还会搭着顺风车一起前进。一旦出现作战失败,军队必然首先崩溃,各自拥兵自重的想法会导致大面积的投降。这种情况几乎不可逆转。完颜亮死于此时的兵变之中,陈友谅虽然未死于兵变,却也丢失了整个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