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2011年,“大衣哥”朱之文靠着这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走上了人生巅峰,此后十余年,他凭借炒作或真诚,在这个网红遍地的大环境中混得风生水起。

但这首让他一曲成名的作品却是400多年前的一位才子,在人生中最失意的时候写下的诗词。

他就是杨慎,以博览天下群书著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在当时的明朝,他号称“无书不读”。

出身名门的他,7岁就能出口成章,13岁中秀才,19岁中解元,23岁中状元。

杨慎状元的时候,他老爹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国家的二把手。鉴于当时的皇帝是朱厚照,压根不管事,说杨廷和是一把手也不为过。

可是这样的一把好牌却被杨慎凭实力打得稀巴烂,最终落得个晚年凄惨的悲凉结局,更惨的是,直到死他都不能回家里看一眼。

杨慎

他是怎么做到的?

少年太顺,不一定是好事

明弘治元年(1488年),“小神童”杨慎出生在世代书香的杨家。

他的爷爷杨春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十九岁进士及第,担任太子太傅,后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历仕四朝,担任了两朝的首辅。

杨慎充分继承了父亲和祖父的读书基因,很小就获得了 “神童”的称号。

他7岁开始学诗文,11岁就能写近体诗;12岁写下《吊古战场文》,令人称奇,广为传颂;13岁,杨慎仅用了20天就背下了全套的《易经》。

《吊古战场文》

他在学问的道路上简直是开了挂,24岁就夺下状元的桂冠,年纪轻轻便担任翰林院修撰的职位。而跟他同为“明朝三大才子”的徐渭,24时连举人都没考上,比他俩更出名的伯虎兄,24岁还是个秀才。

在此简单科普一下,根据明朝的科举制度,从易到难考生获得的身份分为是: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状元。

其中秀才相当于全县前几名,举人是全省前几名,贡生是全国前10000名,进士是全国前300名,状元是全国第一。

父亲身居高位,老师是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自己是当朝状元,杨慎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没有意外的话,他就是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功名利禄皆在手中。

但是,在那个学识即出路的年代,杨慎自小顶着“神童”的光环长大,难免带了些文人的清高和孤傲,如果不入官场,这本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可他这样的出身和才华,入仕这种事情是必选项,怎会有如果。

家中父亲、祖父两代为官,偏偏杨慎却没有学到为官之道的精髓,在官场上一直任性又固执地坚持自我,不肯妥协。

可谁让杨慎是才子呢,不会为官又怎样,凭借一身才华,在文人相轻的同僚们眼中,人人都高看他一眼。

就连任用宦官,重用武将,轻蔑文官的武宗皇帝朱厚照都对他喜爱有加。

杨慎

官场之路的顺遂,让杨慎错误地定位了自己,他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渐渐地,他把文人的清高和狂浪不羁发挥得淋漓尽致,断送了职业生涯,还被嘉靖皇帝朱厚熜(cong)记恨了一辈子。

凭实力为官,凭实力流放

武宗时期,皇帝朱厚照生性贪玩,再加上宦官的有意引导,经常出现不管国事的行为,甚至还曾经封自己为“大将军”,跑到关外去玩耍,诸如此类的荒唐事还有很多。

作为臣子,杨慎一心为国,多次上书规劝皇帝,可终究是石沉大海。一怒之下,杨慎向皇帝递了辞呈,意欲“威胁”皇帝。但是没想到,一直到朱厚照去世,杨慎都没等到召回的圣旨。

朱厚照死后无子,太后与首辅杨廷和商议,立武宗堂弟朱厚熜(cong)为帝,新帝即位,杨慎才在新帝的邀请下重新返回官场。

闲赋在家的杨慎并没有吸取这一次的教训。新帝继位不久,他就干了另一件“大事”,彻底得罪了朱厚熜(后面统一称为嘉靖)。

1566中的嘉靖

按照礼制,嘉靖登基后需称伯伯(朱厚照的老爸)为父,如此一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则要称为“皇叔”。

可年仅13岁的小皇帝不愿接受这种安排,认为这种规矩是不合理的,于是,嘉靖和众位大臣展开了较量。

以首辅杨廷和为主的文官,一致认为此举有违礼制,说什么也不同意小皇帝奉亲爹为父。

虽然嘉靖继位时年纪不大,可他一向是个有主意的人,说白了这其实就是皇帝的家事,嘉靖自然而然地把一众大臣的反对,视为对皇权的挑衅。

这场“认父”的拉锯战一直持续了3年,年已六十的杨廷和在不断的“斗争”中,意识到了小皇帝嘉靖的过人之处,为官多年的他逐渐感到疲惫,生出来退隐的心思,就向嘉靖请辞养老。

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杨慎固执地认为父亲的辞官是源于政治斗争,为了给父亲讨回公道,他带领文官集团紧紧抓住皇帝认爹这件事不依不饶。

期间,赋闲在家的杨廷和多次写信给儿子,劝诫他为人要低调,凡事不要冒头,要懂得把自己“藏”起来。

可杨慎并不觉得父亲是“顿悟”之后给自己的忠告,反而更加认定,父亲受了极大的委屈。

于是,杨慎做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

他依靠着自己的影响力,联合200多名官员,来到大殿外,痛哭着请求嘉靖收回成命。

嘉靖见到这种景象,气得不行,这不是在学妇人撒泼吗?!嘉靖多次派人请官员们起来,可他们不为所动,坚持要挟嘉靖认伯伯为爹。

得知此事的嘉靖怒火中烧,再也顾不得“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直接下令:全部拖出去!打!狠狠地打!

这一下,嘉靖创造出一个明朝之最——最多官员同时挨打。

文官们平日里都是养尊处优的,这一顿操作,有16个体弱的官员被当场打死!杨慎也被打得奄奄一息。

明朝的特色——挺杖

这下总该长记性了吧?并没有。

耿直的杨慎,在此时把文人的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后人迷惑不解。

挨打后不到十天,杨慎又带着几位领头人,再次到大殿内哭谏,这下彻底激怒了嘉靖皇帝。下令把杨慎拉出去又痛打了一遍,这一次,杨慎直接晕死过去。

再次醒来,他的以身试法非但没有使皇帝屈服,反而换来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旨意:

流放云南,不得回京。

伤略好后,倔强的杨慎拖着残败的病体,赌气般地向云南前进。原本,杨慎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可再一次因为他的性格,错失机会,遗憾终生。

我没错,为啥要道歉?

杨慎刚刚到达流放地不久,也许是觉得对他的处罚太重,冷静下来的嘉靖也曾多次规劝杨慎回京。

如果,杨慎此时能放下高傲的态度,顺着嘉靖给的台阶下来,这事也就过去了,依杨慎的才能,他还是京城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可咱们的大才子这时候热血翻涌,文人的孤傲再一次不合时宜地冒了出来,他依然不认为自己有错,并坚决不向皇帝低头!

更为要命的是,他甚至对嘉靖说,只要他不认武宗的爹为爹,他就永远不回京城去!

这操作,别说是皇帝,放谁身上,也不会再给他好脸色了啊!盛怒之下,嘉靖下令:

杨慎永世不能回京,并且所有人不得为杨慎求情!

在古代,每逢重大喜事,皇帝都会大赦天下,以显示福佑大地,嘉靖皇帝在位时,尽管大赦天下六次,但每一次都没有杨慎。

由此可见,嘉靖皇帝实在是对他恨得牙痒痒了,不管过了多久都没有放下。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杨慎也开始越发思念京城的生活,他渴望能够重新回到繁华的京城,而不是继续在偏远贫瘠的云南待着。

为了回家,他尝试着联系之前在京城的同僚,可此时的京城,已经无人能帮他了,因为嘉靖帝曾明令禁止任何人为杨慎求情,否则皆与杨慎同罪处罚。

这时候,他才想起来父亲辞官后常对他说的话:“藏”。

杨慎逐渐明白了,父亲所说的“藏”是什么意思,在官场要“藏”,在学术上也要“藏”,当初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吃了大亏。

得知回京无望的杨慎,懊悔之余,竟有点“破罐子破摔”起来。

人们常常能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男子,穿着女式罗裙,梳着女人的发髻,大摇大摆的闲逛,惹得旁人注目,大家都叫他“老流氓”。

杨慎的女装打扮

无人知晓,这位爱穿女装的“老流氓”其实是当朝三大才子之一的状元郎,而这位状元郎,此时也只能是借着奇装异服,来发泄内心的愤懑。

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是非成败转头空”,仿佛是对自己这一生,已经完全看开了,成也好败也好,最终都将化为泡影;发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感叹时,杨慎已经完全顿悟,不再计较,给人一种淡泊豁达的感觉。

可这通透豁达,来得终究是晚了些。

结语

嘉靖三十八年,杨慎在云南去世。临了,也没能再回他期盼的京城看一眼。

本是无限光明的未来,最后却越走越窄,落得一个凄惨悲凉的晚年,这和他的孤傲和清高脱离不了关系。

历经沉浮的杨慎,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写下一本《韬晦术》,书里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这句话包含了人生哲理的话,就是杨慎真实的人生经历。

想必他有这感悟的同时,也想起父亲杨廷和曾经对他的开解,与嘉靖两个回合的对决后,杨廷和果断致仕,同时嘱咐儿子“谨慎为官”。

杨廷和是四朝重臣,两朝首辅,几十载宦海沉浮,他准确的判断了嘉靖在“大礼仪”上的决心,在合适的时机退出了皇帝和文官之间的权力之争,全身而退,安度晚年。

杨廷和的影视形象

和父亲相比,杨慎性格偏激,持才傲物,缺乏官场经验,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偏偏觉得自己要有文人的风骨,打着大无畏的旗号,任性妄为,结果被流放云南四十载,客死他乡。

杨慎的才华超过父亲,但是为人的道理,为官的智慧却远远不及父亲。

杨慎的才华成全了他,也害苦了他,才华是入仕的敲门砖,但为官的智慧才是最终极的法宝。

文 | 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