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没有节日概念的,人们说的节,更多指的是节气,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八气",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

之后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又找到了几个固定的日子来举行一些特定的仪式,于是渐渐地成为了节日

其中正月初一一般被视为新年的开始,因此被古人称为"元正"或者"正旦",这一天很早就被人们视作重要的日子,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已经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节日仪式和活动了。

不过相比于现在热闹万分的春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氛围并不浓重,人们在春节最重要的事情是驱邪避灾,这也使得那时的风俗和现在迥然不同。

一、元日的集会活动

一、元日的集会活动

由于元日是新年的开端,因此全国的百姓对于这一天都十分重视,魏晋时期的宫廷中,每年的这天都会在宫中举办例行的朝会。这次朝会的内容并不是严肃的工作总结,而是一次盛大的宴会。

在朝会开始的时候,会有乐队奏乐,然后百官进入朝堂,按照品级依次坐好。待皇帝在鼓乐声中进入之后,百官会依次进拜,之后是外国使臣的入贺。在他们贺拜完毕之后,皇帝会进入后宫稍事休息,然后在酒菜准备完毕之后,皇帝会再次来到宫殿大厅,接受百官的献酒并与众人一同用膳,晋朝文人傅玄在自己的《元日朝会赋》中对于宫中宴会有这样的形容:

前三朝之夜中,夜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六钟隐其骇奋,鼓吹作乎云中。

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地方官员会和都城官员一同参与这个宴会,而东晋和南朝的地方官员则会在自己的任职地举办类似的活动,比如曾经担任荆州刺史的陶侃,就曾经在元日这天和自己的下属一道举行宴会,而他用提前准备好的木屑防滑除湿的事情还成为了一时之美谈。

除了官员之外,当时的百姓在过年的时候也会聚集到一起,在这一时期家族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因此人们的聚会也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他们会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就起来,然后穿戴上新衣帽,向自己的家人拜贺。

在拜贺的同时,人们需要饮用椒柏酒和桃汤,不过在元日当天人们饮酒的顺序和平日里十分不同,是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新年意味着成长,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则是又老了一岁。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家族内部的相互庆贺之外,友人之间的走动似乎是很少的,这可能和当时混乱的局面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对于未来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因此节日氛围也远没有现在热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热络。

二、魏晋时期的新年食物

二、魏晋时期的新年食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年对于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举行一些驱邪的仪式,来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免受灾祸,有更好的运势。为了这个目的,人们也会在这天食用一些特定的食物来为自己讨个好彩头。

在上面提到的椒柏酒和桃汤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的时候,花椒和柏树的树叶都被视作能够强身健体的灵药,因此用这两种原料制成的椒柏酒就成为了人们新年的必备饮品,因此来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而桃符一直被认为有驱邪的作用,因此古人也会用桃木煮出桃汤在新年饮下,以此来起到辟邪的作用。

除了这两种必备的饮品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姓还会在新年食用几种特殊的食物,这些食物和椒柏酒还有桃汤一样,都是为了驱邪强身准备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胶牙饧、五辛盘和鸡子。

胶牙饧和现在北方百姓在过年时食用的麦芽糖十分相似,其也是一种极具黏性的糖果。人们在新年食用这种糖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牙齿十否坚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将牙齿坚固与否视作身体健康的重要表征,而能够吃这种糖说明身体没有问题,这也是为新年讨一个好彩头。

而五辛盘则是由五种辛辣的蔬菜摆放在一个盘子里,这五种蔬菜的选择根据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别,但一般都是葱、姜、蒜、韭菜和萝卜。食用辛辣的食物有驱寒的作用,而同时食用这五种食物则被视作能够调和五脏之气,使得人的气血通畅,因此其也是新年时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当时的人们往往会在元日当天生吞一枚鸡蛋,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鸡蛋有避瘟的作用,在那时瘟疫对于人们的健康是有很大威胁的。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还会在生鸡蛋中加入麻子和红豆,来增强其消除疾病的功能。

不过在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其本人崇信佛教,鼓励人们素食并禁止过度杀生,因此过年吃生鸡蛋的习俗在南方地区被取缔,而北方则依然保留这种做法。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新年时食用的特殊食物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那时新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在新的一年中可以身体健康,消灾免祸,这可能和当时动荡的局势有直接关系。

三、魏晋时期的新年装饰

三、魏晋时期的新年装饰

在魏晋时期百姓的迷信心理还是很重的,因此人们认为一些糟糕的事情或者疾病都是由鬼怪带来的,因此除了食用特殊食物来强身健体之外,他们在新年的时候还会准备一些有驱鬼功能的小饰品,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鬼怪的侵害。

当时最常见的小饰品是却鬼丸(又称怯鬼丸),这是一种用蜡和雄黄混合而成的小药丸,人们会将这些丸药佩戴在身上,男人一般佩戴在左面,而女人则戴在右边。

据传当时有一名叫做刘次卿的人,他看到一名书生走在街上,百鬼看到他都纷纷回避,便上前询问其原因,书生说是因为其师傅给了他一枚丸药,刘次卿便仿造了这个药丸,发现也很灵验,这种做法也就流传开了。

除了却鬼丸之外,人们也会对自己的家门进行装饰,来防止鬼怪在新的一年骚扰自己。其中最常见的装饰有三种,其一是门神像。当时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据说他们住在度朔山的桃树下,每当发现害人的鬼他们就会将这些鬼用苇绳抓住喂老虎,因此人们便将他们的画像张贴在门上来威吓众恶鬼。

除了他们的画像之外,他们的住所桃树和抓鬼用的苇绳也被认为有驱鬼的功效,因此人们会在门上挂上桃木刻成的桃符以及用蒲苇编成的苇绳来加强驱邪的效果。

除了和神荼郁垒相关的这几种东西之外,魏晋时期的百姓还会在门前放上铁制或者木刻的鸡,或者在门上贴上鸡的图案,更有甚者,还有有人会杀一只鸡放在房门上来起到驱邪的作用。

之所以他们认为鸡也有驱邪的作用,是因为传说在尧在位时候,有一种叫做重明的神鸟,其也被人们叫做双睛,据说这种鸟形状和鸡类似,其能够驱逐虎狼等猛兽,连妖精鬼怪都对其畏惧不已,因此人们认为在门上贴上鸡的图案或者防止摆件能够起到镇宅的效果。

关于这种神鸟,还有另外一个传说,那就是其来去不定,并不是每年都会出现,但是其对于干净的地方十分喜欢,因此人们会在新年这天打扫门户,来邀请重明落到自己家门前,保证自己在新年里的平安。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在新年中使用的装饰物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节日氛围远没有现在浓厚,不过他们为了驱邪避灾而使用的装饰品后来发展成为了福字和春联,这也是春节文化的源头。

四、结语

四、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这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节日文化也是如此,在这段时间里诞生了许多特有的春节习俗。但是由于时局的动荡,让魏晋南北朝的春节更像是一次驱邪祈福的仪式,和现在热闹的春节文化相去甚远。

那时人们在春节的时候,最重要的诉求便是祈求来年能够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为此他们要在元日这一天吃许多特定的食物,像强身的椒柏酒,五辛盘以及能够驱邪避瘟的桃汤和生鸡蛋,这都体现了百姓对于健康的期盼。

在春节当天,南北朝的百姓们还会在门上贴上门神的画像,神鸟的塑像以及能够驱邪避鬼的桃符,这些都是后来常见的春联和福字的雏形。当时人们对于驱邪的过分重视从一定层面上也显示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人民的不安,他们在驱逐的恶鬼可能是战争也可能是政府的苛政,体现了乱世百姓的辛酸与无奈。

注:

本文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春节风俗的描述,参考于《中国全史·习俗卷》

本文引用的赋文,出自傅玄的《元日朝会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