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也是我们的立国之战。

在这场战场中,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在武器装备存在巨大弱势的情况下,与以美军为首的16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浴血奋战,最终将敌人逐出三八线。

在战争中我军涌现出了许多传奇战斗英雄,其中就包括孤胆英雄刘光子。

在战斗中,他一个人单枪匹马,俘虏了英国王牌部队“格洛斯特营”的一个连,这样的事迹,恐怕连小说都不敢写。战后,斯大林接见了刘光子,兴致勃勃地问道:你怎么一次就抓了那么多英国兵?

本篇文章,笔者聚焦在朝鲜战争中,战斗英雄刘光子深入敌穴,一人俘虏英国王牌部队一个连的英雄事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朴实与英勇。

刘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光子

一 雪马里战役

一 雪马里战役

1951年4月,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双方正在举行谈判的事实,公然越过“三八线”,企图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推到平壤、元山一线,从而在军事上占据主动,在谈判中攫取更大利益。

当时,“联合国军”的地面部队有17个师,3个旅加1个团,共计34万人。而志愿军这边,随着以第19兵团、第3兵团组成的第二批入朝部队和正在休整的第9兵团抵达前线,前线作战力量得到了大幅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为粉碎“联合国军”登陆企图,避免两线作战,夺回战场主动权,以11个军54万人的兵力对“联合国军”发起反击,第五次战役爆发。

1951年4月23日凌晨,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突破临津江,攻占绀岳山,随后以侧后迂回结合正面进攻的战法,对英军第29旅展开进攻,其中就包括隶属于英军29旅的格洛斯特营。

在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的561团派第1营从左翼迂回,切断敌退路,团主力则从正面发起进攻,占领雪马里以北高地,将格洛斯特营1000余人压缩在狭小的包围圈中。

这支被包围的格洛斯特营来头可不小,是英国赫赫有名的王牌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罗斯特营是一支有着近150年历史的部队,组建于1810年,因在英军远征埃及的作战中表现突出,受到英国女王赏赐。这个营的所有官兵,军帽上前后各佩戴一枚带有“皇家陆军”标志的徽章,所以又称“皇家陆军双徽营”。

这支部队的士兵都是从英军各个部队中选拔出来的精英,平时训练极为严格,堪称“精锐中的精锐”。因此,格洛斯特营不仅是英军的王牌,更是英军的“军魂”。

所以,当这支英军王牌部队被志愿军包围后,立即引起了“联合国军”内部的巨大恐慌,尤其是英军,这些傲慢的英国人绝不能接受他们的王牌部队被志愿军歼灭。

在巨大的压力下,刚上任十几天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就飞抵前线,亲自来制定营救"格洛斯特营”的方案。李奇微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这支部队。

24日白天,李奇微以菲律宾营、美军第65团和南朝鲜军第12团为救援部队,在飞机、炮火支援下,以坦克引导,分三路向雪马里进攻,企图将被困的英军救出。然而,志愿军外围阻击部队顽强阻击,将“联合国军”援兵击退。

4月25日,主攻部队561团以猛虎下山之势,对格洛斯特营发起来最后总攻。尽管格洛斯特营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试图抵抗,但他们哪里是英勇的志愿军的对手,很快就被击溃。

但是,雪马里地区山地较多,地形复杂,被击溃之后的格洛斯特营从志愿军包围圈的缺口处四处溃逃,围歼战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针对实际情况,561团决定,部队打散,以战斗组为单位,分头追击,一定要歼灭这支所谓的王牌部队。

李奇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奇微

二 一个人包围一个连

二 一个人包围一个连

接到命令后,刘光子和另外两名刚入伍没多久的新兵组成战斗小组,前往搜索格洛斯特营的踪迹。

刘光子,1921年出生,内蒙古杭锦后旗召庙乡团结村人,从小家里家里贫困,靠给地主家打工为生。1946年11月,刘光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朝鲜战争时,刘光子已经是561团的一名班长了。

当刘光子带着两名新兵来到一个小高地时,发现山梁下面有格洛斯特营的一个炮兵连,大约100人,正在乱糟糟地逃跑。

这时,刘光子距离大部队还有些距离,如果回去搬救兵,那肯定来不及了,等大部队赶来,这伙溃兵早就跑没影了。

但是自己这边只有三个人,而且两个还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如果强行硬冲,以三条枪对一百条枪,那肯定是不行的,志愿军虽然英勇,但每一个战士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既然强攻不行,那就只能智取了。这时候,刘光子开始了他逆天操作了。

他让其他两名缺乏作战经验的战士躲在石头后面射击,然后他自己一马当先地冲下去,端起冲锋枪就是一顿猛扫。

刘光子所用的冲锋枪是苏制PPS-43冲锋枪,1943年开始列装苏联军队,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士使用这把枪和德军奋战,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也打出了这把枪的赫赫威名,我国后来的54式冲锋枪就是这把枪的仿制品。

PPS-43冲锋枪的特点是枪身重量轻,射速快,十分适用于近战,是志愿军巡逻兵和侦查队的趁手武器。在战斗中,使用 PPS-43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遇到战友就自动组合,碰不上便孤军作战,见地堡就炸,遇敌人就扫,杀伤力惊人。

在联合国军眼中,志愿军加PPS-43冲锋枪组合就是“战力倍增器”。

PPS-43冲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S-43冲锋枪

所以,当刘光子端着PPS-43冲锋枪一边扫射一边冲时,这些英军“精锐”都吓破了胆,一时间都僵在原地。当冲到距离敌人十多米的时候,刘光子掏出“飞雷”往人群中扔,一扔炸倒一大片。

什么是“飞雷”呢?其实这又是志愿军的发明的一种土制武器。朝鲜战争时,美军大量使用坦克,而且经过二战的淬炼,美军步坦协同的战术已经运用得非常得心应手,在进攻时对志愿军造成很大杀伤。

而当被包围时,美军往往直接用坦克在外围构筑一圈环形工事,然后躲在里面开火。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志愿军,往往拿这些铁疙瘩没办法。

但是,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志愿军在手榴弹上捆上炸药,做成一枚土制“反坦克手雷”,这种手雷威力巨大,几下就能把敌人的坦克炸的趴窝。

刘光子就拿着这种土制手雷往英军中间扔,趁着爆炸后产生的浓浓硝烟,他跑上前,一边扫射,一边大喊:

”一营向左,二营向右,给我冲。”

当然,并没有什么一营二营,刘光子这样喊是在用疑兵计,虚张声势,让英军摸不着头脑。此时,埋伏在山上的两名新兵战士,也默契度十足,配合刘光子的叫喊,不停地往英军这边射,一时间,英军周围枪声大作。

格洛斯特营的英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根本搞不清这批“从天而降”的志愿军到底有多少人。

刘光子趁着他们愣神的功夫,用平日里在部队里学到的那点英语大声喊道:

“缴枪不杀。”

没想到,这些英军士兵听到刘光子的喊话后,竟然纷纷扔掉了手里的枪,举起双手投降。这样一来,反倒让刘光子犯了难,他一个人对着眼前黑压压的英军,说心里不紧张那是假的。

但是,很快刘光子稳住了心神,他举起枪,朝天打了一梭子,震慑震慑那些英军,然后大声喊道:

“立即站队,集合!”

英军仿佛一群温顺的绵羊一样,在刘光子的叫喊声中,乱哄哄地排好队。等他们站好队后,才终于发现,俘虏他们这一个王牌连的,只有一个志愿军。

有几个英军试图去捡枪回击,刘光子眼疾手快,一梭子就扫了过去,顿时放到好几个,剩下的也不敢再反抗。

接着,刘光子押着这群英军往回走,几十个英军俘虏排着常常的队走在前面,刘光子则端着冲锋枪走在后面。

一个人俘虏一个连,而且还是英军自诩的王牌部队连,这恐怕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没有见过,但是,这种奇迹就在我们的志愿军中诞生了。

在往回走的途中,又有几个英军想逃跑,刘光子直接一个手雷扔出去,又炸死一大片。他威严地对这些俘虏喊道:

“别跑,谁跑我就打死谁!”

当然,当然,这句话是刘光子临场发挥,部队里的英语老师没教过,他是用中文喊的。虽然这些英军听不懂,但是手榴弹、冲锋枪还是看得懂的,大概也知道刘光子喊得是啥,一时间都被震住了。

这时候,藏在山上的两个志愿军战士也跑下来接应,英军一看援军到了,更不敢再反抗了,于是老老实实高举双手,被刘光子等人押解回去。

雪马里战役,志愿军561团经过一天激战,共毙伤英军格洛斯特营580余人,俘虏数百人,缴获火炮机枪不计其数。这支有着150年历史的英国王牌部队,被我军全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深藏功与名

三 深藏功与名

战役结束后,561团开始打扫战场,整理战果。然而,在部队清点俘虏时,却发现,有63名俘虏找不到俘虏他们的人。

这可不是一件儿戏之事,所谓军令如山,在军队,军功的授予也同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士兵在作战之后,会把他们所杀的敌人的首级取下,挂在腰上,长官就根据首级数量核实战功,给予相应的赏赐。军队不允许冒功行为,但也不会让真正立了功的战士被遗忘。

于是,部队领导开始调查,这63名英军俘虏到底是谁抓来的。我们知道,这63名俘虏其实就是刘光子一人俘虏的,那为什么找不到人呢?

原来,刘光子虽然作战勇猛,反应机智,但是平日里,却是位非常老实、腼腆的战士,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那种天然的朴素。

当他把63名俘虏押解到军营后,移交完后就独自走了。刘光子没有认为自己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觉得是一次正常的战斗任务,所以也没有去找部队领导汇报,甚至在团里大张旗鼓的寻找时,他也没有承认这些俘虏是他一个人抓的。

后来,还是那两名新兵沉不住气,偷偷跑到团部,向团领导“告了密”,说:

“这些俘虏是我们组长刘光子捉的!”

团领导听了这话顿时一惊:

“他一人能俘虏63名英军?这可是英军的王牌部队呀!”

确实,这事放谁身上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最后经过核实,发现这63名俘虏的确是刘光子一人俘虏的无误。

在雪马里战役前,因为面对的是英国王牌部队,志愿军之前也没有和他们交过手,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厉害。所以,为了振奋士气,561团喊出口号:抓一个俘虏立一功

而刘光子一人就抓了63名俘虏,于是,561团把刘光子英雄事迹材料上报给了志愿军总部。

1951年底,志愿军总部决定,授予刘光子“孤胆英雄”的称号,并记一等功。单枪匹马冲敌营,一人俘虏一个连,刘光子确实算得上是“孤胆英雄”。

1952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委员会也授予刘光子"十级战士勋章",表彰他在朝鲜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从此,刘光子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中、朝、苏三国领导人都知道了他的事迹。

1954年,刘光子应邀来到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受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接待。会上,斯大林兴致勃勃地向刘光子问道:

“你怎么能一次俘虏那么多英军?”

刘光子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回到:

“当时也没有想这么多,反正是豁出去了。”

当翻译把这话告诉斯大林时,斯大林哈哈大笑,对这位中国的战斗英雄竖起了大拇指。刘光子这话的确说得很实在,但是当时那个千钧一发的场面,回想起来,至今都让人感到振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战斗精神,薪火相传

四 战斗精神,薪火相传

朝鲜战争结束后,刘光子跟着部队回到了祖国。1958年,刘光子离开了他待了12年的部队,复员回到了家乡内蒙古临河。回乡之后,刘光子积极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临河市民政局的同志介绍,刘光子回乡后先后担任过召庙乡党委副书记兼武装部长、巴盟贫协主任、杭锦后旗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副县级)等职务。

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战斗英雄而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相反,在工作中,每当遇到问题困难时,刘光子总是第一个迎头而上,他真正牢记了毛主席的教导,把“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深深贯彻到行动中去。

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多年来,老人一直保持着当兵时的本色,勤俭朴素,即使后来做到副县级也依然如此。比如,他在抗美援朝时用过的一个大瓷碗,一直舍不得扔掉,用了一辈子,至今都还保留着。

刘光子为人很低调,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一人俘虏一个连的英雄事迹,他也很少和家人和外人讲,他觉得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没什么好讲的。他时常告诫家人,说做人要多做少说。

老英雄刘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英雄刘光子

关于他俘虏的那63名英军俘虏,这其中还有一件轶事。

众所周知,我们向来是有优待俘虏的传统,在雪马里战役中俘虏的那些英军士兵,后来都被志愿军放了回去。

在刘光子俘虏的63名英军中,后来有一位当上了英国的议员。有一次,这个议员来华访问时,见到了当年我军雪马里战役的指挥员。

这名议员极其恳切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想亲眼见一见曾俘获他们63名英军士兵的那位志愿军英雄。他回国后,心里一直有一个百思不得解的疑惑,那就是他们整整一个连,是怎么被一个人俘虏的。

他要当面向英雄请教,当年一个人怎么能把他们63人活捉?

可是不巧的是,那时刚退休的老英雄刘光子已经重病缠身,言语不清了,英国议员的愿望未能如愿。虽然那位英国议员未能得到刘光子老人的回答,但是,笔者认为,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就是,当国家民族受到威胁时,优秀的中华儿女会奋不顾身保家卫国,同敌人做殊死战斗,在我们眼中没有什么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即使是所谓的王牌部队,这就是中国军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1997年,刘光子老人去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76岁。1999年,就在他去世后两年,他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选入《抗美援朝精彩战例》。

而他当年在雪马里战役中,使用的那把曾经俘虏过63名英军的PPS-43冲锋枪,也被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供后人瞻仰。

刘光子老人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顽强战斗精神,以这种方式流传下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