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1888 万天价彩礼”事件引发了网络广泛关注,而引起讨论的网帖出自知乎。1月13日,知乎平台官方账号知乎小管家发公告称,第一时间进行了核查,相关内容出自某匿名用户于 2022 年 10 月 16 日发布的回答。该回答于 2023 年 1 月 12 日被发布者修改为致歉声明,承认了杜撰事实,平台进一步核查了其过往发布内容,发现该用户存在以互相矛盾的身份发布内容的行为,决定对该用户账号永久封禁。(据1月13日澎湃新闻)

知乎社区公告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乎社区公告截图

平台这个公告,信息量很丰富,除了核实该用户这一次发的帖子是编的之外,还发现他之前已经编了不少故事,身份变来变去,发言谎话连篇,所以根据平台管理规范把他的号给封了。

可以看出,平台认为自己做得不错,至少是已经做到了位,才会发公告出来说,但是,网友的看法却并非如此。有人指出,既然这人已经多次编造故事,那么说明之前就已经“胡编乱造虚假或引人误解的背景、情节,欺骗、误导他人”的行为,为什么之前没有处罚,一定要闹大了才封号?而且,平台此举看似雷厉风行,但实际上高举轻打,该用户的账号本就是个匿名账号,封了又如何,大可以换个马甲继续编故事。

近年来,可选匿名发言的机制,已经让知乎由一个优质的问答科普平台成为了谣言窝点,部分别有用心,思想偏激,对流量如饥似渴的网络用户,为了发泄情绪,误导受众,大量地炮制了传播各种谣言,其中不乏价值观扭曲,挑战法律和公德的内容,此次的“1888 万天价彩礼”事件,不过是九牛一毛。由于这类内容过于泛滥,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信息偏差,以至于互联网上有一个调侃的说法,将知乎的品牌口号“说出你的故事”,改成了“说出你刚编的故事”。在这样的风评之下,知乎在“1888 万天价彩礼”事件全网刷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之后,再来核实封号,动作慢了不止一拍,力度弱得宛如鸿毛。

监管部门、司法部门、警方都曾多次强调,网络造谣传谣属于非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之前也有类似的造谣者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编造“1888 万天价彩礼”这种主人公匿名的故事,虽然没有对特定的某个人造成名誉损害,但是虚构过度夸张的情节吸引眼球,强调地域,性别标签来引发社会撕裂对立,其危害性其实更为广泛和深刻。

从这一事件引发的网络讨论来看,该用户编造的故事,固化了大众对“天价彩礼”的刻板印象,衍生出很多偏执片面的“标签化”观点,让本就脆弱的社会信任雪上加霜。有很多网友以此为由,渲染“要小心江西捞女”“娶妻不娶江西女”等带有强烈地域歧视色彩的话语,这对于那些什么都没做错的江西女性,乃至所有江西人来说,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对于如此恶劣的谣言,也只不过是让平台亡羊补牢式的封号了事,那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如何避免公众再次被愚弄和打脸?如何消除这些信息垃圾,还网络空间一个清净?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造谣传谣的温床,对于这一恶劣谣言,建议公安机关对谣言制造者、蓄意传播者依法追究到底,未能及时做好内容审核,遏制虚假有害信息传播的平台,也应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平台应该在网信部门及广大网友的监督下,切实开展内容清理整顿,及时扫清违法违规信息,对于一些专门造谣传谣的恶意账号,更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法律如果不实施,就没有了生命力和震慑力,天天说“谣言止于智者”,不如认认真真地让“谣言止于治理”,唯有多方协同,坚决打击,明晰言论底线,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让网络发言归于理性有序,将无耻的谎言销声匿迹。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