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州星期报》是广东江门五邑侨乡的一份民办刊物。“冈州”为一古地名,该刊以之命名,反映了办刊者的服务对象范围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冈州一地,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缘、西江西岸,为珠江三角洲与粤西的过渡地带,其名得自隋朝。此前,三国时属吴国地,设平夷县。南朝宋置新会郡,隋朝开皇十年(五九〇)在新会郡设封州,后改称冈州(《隋书·地理志》)。隋末唐初冈州经历了两废两复(《旧唐书·地理志》),唐朝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又复置,此次设置持续近百年,至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第三次废州(《新唐书·地理志》)。干元年间再设冈州,贞元末年最后一次裁撤,此后再未复置(光绪《新会乡土志》)。冈州作为行政区域名称断断续续使用了二百一十年。在这片土地上,冈州不是设置时间最长的政区名,却对后世影响最深,缘何?
在古代,今江门五邑的历史文化中心在新会,从新会郡、冈州的设置就可见一斑。明清时期的新宁县(今台山)、开平县、鹤山县主要从新会地域分割而设,这不仅仅表明了新会地域的广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一地域从新会中心向周边扩散的历史进程。近代之前,古新会郡、冈州属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区,其乡村文化内涵和文化面貌与广府文化区其他地方别无二致。最迟到唐宋时期,本地区不断有人闯海外、求谋生,成为古代广东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外移民的称谓是多样的,其中“唐人”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称呼,到近现代海外移民还称回家乡为“返唐山”。这里的“唐人”“唐山”都与唐朝相关,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朝代,海外移民的自称和他称都与唐朝相连,反映了海外移民的身份认同和外界对这一人群的文化的赞许。因此,与唐朝相关的政区名称也就很自然地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传承至今。一八四九年美国旧金山成立了“冈州会馆”,这是美国第一个地缘性侨团,此后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成立了“冈州会馆”,冈州成为凝聚同乡的地缘性称谓。今天,新会会城还有一条主干道叫冈州大道。可见古冈州在海内外江门五邑人的心目中所具有的文化分量。《冈州星期报》创办之初,原议为《新会旬报》,明乎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创办者在确定刊物名称时的想法,刊物要突破清代以来新会的地域界限,服务于古冈州时期地域的民众,采用隋唐时期的“冈州”之名,无疑更符合创办者的目的,也更有文化的品味。
《冈州星期报》的诞生更与古冈州之地在近代转型为侨乡直接相关。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今江门五邑地区因为华侨传回来的外域文化与本土广府文化长期融合、层层积淀,其乡村文化内涵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区内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侨乡”。同时期,广东潮汕、梅州和福建泉、漳、厦三地也完成了从传统乡村向侨乡的转型,它们与江门五邑共同成为中国近代四大著名传统侨乡。在新的侨乡文化形态中,侨刊乡讯的大量产生是其突出的文化特征之一,侨乡社会舆论生态更加活跃、多样化和国际化。在全国侨乡中,江门五邑侨乡的这一文化特征表现得最为突出,一九〇九年《新宁杂志》创刊,使江门五邑成为中国侨刊乡讯的发源地。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创办的侨刊乡讯有二百多种,其中新宁一县就有一百三十多种,是中国侨刊乡讯重镇。至今,江门五邑侨乡还有八十九种侨刊乡讯,占广东全省的百分之六十、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九,为中国侨刊乡讯之乡。
近现代的侨刊乡讯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县刊,二是乡刊,三是族刊,四是校刊。其办刊经费主要来自海外侨胞、港澳及本地绅商,内容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海外侨情、五邑乡情,面向国内和海外乡亲发行,形成了境内外两个发行网络,是境外乡亲了解国情、省情、乡情的窗口和参与家乡治理的重要渠道,故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称为“集体家书”。海外侨胞不仅为侨刊乡讯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也积极供稿参与办刊,将侨乡与华侨社会这两个海内外舆情场联结为一体。因此,侨刊乡讯是中国近现代一种特殊的民办刊物类别。《冈州星期报》就是第一类侨刊乡讯。
《冈州星期报》创刊于一九〇九年,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侨刊乡讯之一,与同年创办的服务于台山一县海内外乡亲的《新宁杂志》不同,它的服务范围是今江门五邑全体海内外乡亲。此次结集影印出版的共二十七期,其中有二十五期分别收藏于新会景堂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有两期为新会民间收藏家所藏。
《冈州星期报》何时停刊,目前不得而知。新会景堂图书馆收藏的一九二五年六月出版的乙丑年第二十一期是目前所知国内保存的最后一期,这是否就是最后停刊的时间,存疑。因为,新会在一九二八年十月又创办了《四邑星期报》。一九二五年六月至一九二八年十月的这段时间内,就一定是这一综合性侨刊的空档期吗?目前我们还难以确定。因为从一九二五年第二十一期的“各埠代理”告白中可知,《冈州星期报》依然运转正常,商业广告招揽和刊物订阅业务还在进行之中,没有任何要停办的信息。故我以为这绝不是《冈州星期报》的最后一期。
根据目前收藏的《冈州星期报》,该刊后期主编一直是陈云公,海外总代理处是香港上环贵华里六号的新昌记,发行范围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国为主,美国有旧金山、纽约、波特兰、檀香山四个分理处。吉隆坡、暹罗、泗水、三宝垄也各有代理点。各类广告的刊登商的店铺所在地分布广泛,海外有美国旧金山、纽约、芝加哥、檀香山,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以及古巴、澳大利亚、印尼、越南,另有香港、澳门,内地有广州、江门、新会等。广告商的分布区域也是《冈州星期报》的发行区域,可见其发行范围之广。可见《冈州星期报》是以新会为办刊地,以香港为境外总发行,具有中国侨刊乡讯国内、国外两个发行网络的鲜明特点。
《冈州星期报》是一份 综合性的侨刊 ,各时期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国内要闻”“国外要闻”“省情”“邑情”“侨情”“论说时评”这几个栏目比较稳定,基本每期都有设置,构成了《冈州星期报》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省情”“邑情”“侨情”,每期必有。变化较多的是文学艺术、典故、民俗等方面,栏目名称、栏目设置不稳定,这是因为刊物要适应不同读者群的爱好,另外还要根据刊物性质、稿源情况进行调整。大众性是《冈州星期报》最突出的特点,海内外阅读者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其中不乏文盲,他们关心的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庶民琐事,所以《冈州星期报》的邑情在每期占有的篇幅是所有栏目中最多的。从一九一二年“邑事”栏目的笼统报导,到一九二五年“本邑要闻”(官事、兵事、贼事、学务、商工事、农民事)、“恩开台鹤要闻”的主次、轻重、详略的安排,凸显了刊物满足海内外广大乡亲阅读情感这一基本需要的良苦用心,世界很大,家乡的人情世态重要而温暖。“侨情”(“侨闻”)也是每期必有的专栏,借以慰藉侨乡广大侨眷思念牵挂侨胞之心。《冈州星期报》还长期连续设置了报道国内外时政的栏目,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这也是客观需要使然,因为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海外乡亲的生产生活稳定都与国内外政局变动联系紧密,海外风吹草动会直接影响到侨乡,这是近现代非侨乡地区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冈州星期报》在内容选择、栏目设置上的大众化和国际性与同时期中国城镇大众性刊物非常不同,后者不需要将篇幅长期持续不断地用于关注海外移民和政局变动。
《冈州星期报》长期关注省事(“本省要闻”“粤省要闻”“广东新闻”)和国事(“国内要闻”),更多是为了满足海外侨胞的阅读需要,家国情怀是融入他们血液之中挥之不去的精神素养。
对国内时事政局进行评论的“论说”也是《冈州星期报》的常设栏目之一,与之同性质的栏目还有“时评”“短评”“社会铎”等。每期必有一两篇论说发表,议题广泛,或议邑事,或论粤局,或评外交,或臧否名人,比如《善后会议之我见》《民国债务调查》《我国财政之善后》《沪渎工学潮扩大之感言》《哀广东》《粤局之悲观》《冈州实业计划论》《规划新会义务教育议》《石白便侨断不能因议开河而不拆》《退出调停械斗之感言》《外海侨民在港组织联合会之感言》《解散不合法教授之学塾》《论拆城》《论螟蛉》《建筑纪念公园》《闻大利安利轮船禁绝舱中赌博有感》《上盖税》等。这些论说多是围绕当时发生的重大事项或社会关注度高的议题进行评论,主要由《冈州星期报》的编辑部人员执笔撰写,主编陈云公的笔墨最多,达到百分之八十,体现了主编负责的办刊原则。《冈州星期报》“论说”的声音,反映了侨乡知识分子在坚持服务海内外乡亲的同时,更不忘引领江门五邑侨乡社会的舆论导向,实现他们改造乡村的理想。这恰恰是近现代江门五邑侨乡刊物的办刊宗旨的体现,展示了侨乡士人绅商作为一种社会改造力量的存在及其实践。
侨刊是近现代中国乡村新闻发展史的重要载体,学术界至今对其的研究都非常欠缺。如果以一九二五年六月为《冈州星期报》停刊期,那么它从一九〇九年创刊以来每星期一期,当出版发行近八百期,此次结集影印出版的二十七期仅仅是发行总量的百分之三。这二十七期除一九〇九年的创刊号外,有二十一期是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时间上基本是连贯的,这对认识《冈州星期报》办刊的宗旨、特点、内容和影响大有助益,这也是我们认识近现代侨乡民办刊物、乡村民间舆论生态的重要窗口。
《冈州星期报》虽为新会、香港士人绅商主办,但是大众性是其最大特点,满足侨乡和海外乡亲的阅读需要、情感慰藉是其生存的基础,如果只是为上层小众人士办刊,它将失去海内外很多经济上的支持,让普罗大众喜闻乐见才能获得更多办刊资源。《冈州星期报》每期必登载的“邑事”涉及政府运作、社会治安、教育发展、工商市场、乡村农事,包罗万象。在乡村农事中,房屋建筑、农活节气、戒赌戒毒、妇女生活等乡村农民生产生活百态,都具有新闻传播的价值。讲乡村民众熟悉的事、关心的事,充满亲切感、泥土味,满满的乡土气息拉近了与底层民众的距离,由此获得情感和价值的认同。这二十七期《冈州星期报》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初期江门五邑侨乡的社会风俗画卷,这对乡村治理研究极有价值。
《冈州星期报》反映了近现代江门五邑侨乡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国际政局、中外关系、世界经济、海外移民政策等栏目的设置以及越洋轮船公司船期广告,同样是对海内外乡亲生活需要的满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设的“金银市价”栏目中除有各种外币兑换行情、香港股票市情之外,还有煤炭、大米、生丝、锡铜等大宗商品交易行情,从经济领域揭示了江门五邑侨乡民众的生产生活与海外侨汇、股市、汇市、大市场高度关联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了该地区活跃的国际交流状况。二十七期《冈州星期报》保留的侨乡国际化信息对中国乡村近代化的研究极有价值。
与城市专业报人和政府经营的报刊不同,《冈州星期报》是面向江门五邑侨乡民众的乡土文献,对中国乡村、国内政局、世界局势、海外侨情、侨乡社会的观察,都带着乡村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视角,它对官方文献容易忽略的一些基层社会、普罗大众的生活状态和历史细节的关注,可以弥补和丰富近现代侨乡社会的文献记载,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因而,将散存各处的《冈州星期报》结集影印出版,对乡土文献的挖掘抢救、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大有裨益。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大力支持,在此表达诚挚的感谢。
是为序。
广东五邑大学 张国雄
二〇二二年九月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
供稿 | 吕若萌 编辑 | 杨洋
监制|隋阳
审核 | 弘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