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步发展,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行政区划格局更加科学稳固。

在众多行政区划调整之中,安徽省在区划调整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城市协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具体来看:

一是整体撤销1个地级市。2011年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将原隶属于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划入合肥,其中居巢区改设为县级巢湖市;无为县、和县沈港镇划入芜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港镇)划入马鞍山。

上述区划调整之后,芜湖、马鞍山顺利实现跨江发展,合肥人口和经济腹地进一步做大,为打造滨湖特大城市奠定了基础。

二是调整县域隶属关系。比如说2015年12月将原隶属于六安市的寿县划入淮南市管辖,增加了淮南经济腹地;还比如说,2016年1月将原隶属于安庆市的枞阳县划入铜陵市管辖。

三是推动撤县设市和撤县改区。2017年以来潜山、广德、无为先后成功实现撤县设市,繁昌、芜湖县实现撤县改区。

四是对同一地级市内的不同乡镇适当进行合并或进行调整隶属。

合肥

通过以上区划调整,安徽区划更加合理,经济发展能持续提速,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实现地区生产总42959.2亿元,人均GDP为7万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1位,人均第13位,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尽管如此,安徽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之中,经济发展依然垫底,与苏浙沪之间的差距巨大。

这些年来,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吸引了一大批长三角企业到安徽投资兴业,数据显示2021年亿元以上在建省外项目共计7013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6万亿元,其中苏浙沪占比超过57%,到位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资金9181.8亿元。

与此同时,相比苏浙地级市数量,安徽行政区划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是地级市数量相对过多,目前安徽地级市数量为16个,江苏为13个、浙江为11个,而常住人口安徽却是最少的,可用于发展经济的土地并不比苏浙多多少。

二是地级市综合实力不够强,目前安徽仅有合肥经济总量超过了一万亿元,除了芜湖GDP总量超过4000亿元,其他地级市全部低于4000亿元,2022年黄山、池州刚刚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苏万亿城市数量达到了4个,GDP总量最低的宿迁2022年将会突破4000亿元;

浙江万亿城市数量达到了2个,2022年人均GDP最低的丽水将超过7万元关口。

芜湖

三是城市等级和城市规模偏小。安徽仅有合肥1个I型大城市(城区人口300万—500万),仅有芜湖、淮南为II型大城市(城区人口100万—300万),其他城市基本都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江苏则有1个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1000万)和3个I型大城市;浙江有1个特大城市和一批I型大城市和II型大城市。

此外,在副省级城市方面,浙江2个(杭州和宁波)、江苏1个(南京),安徽没有副省级城市。

未来适时优化安徽行政区划格局,减少4个地级市,建议保留12个地级市,并支持2市组建特大城市,推动一核三副的发展格局。具体小编建议如下:

一、芜湖市(原芜湖市行政区划+马鞍山市区划),芜湖、马鞍山城区基本上已经快连接到了一起,同城化趋势加剧。芜马合并之后,城区人口接近600万,经济总量超过7000亿元,人均GDP2万美元左右。

芜湖是安徽第二大城市,安徽省规划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些年芜湖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家电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竞争力较强,涌现了奇瑞、海螺、芜湖美的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马鞍山与芜湖一样,也是沿江城市,安徽老牌工业强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芜马一旦合并有望建成特大城市,晋级万亿城市。

二、铜陵市(原铜陵区划+池州区划,不含东至县),铜池一体化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合并之后,进一步提升九华山机场等级,常住人口也将超过260万,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皖江又一个中心城市将诞生。

三、安庆市(安庆区划+东至县),东至县划入安庆,最重要的就是安庆成功实现跨江发展,并设立怀宁区、大渡口区,届时“一江两岸”城市蓝图将提前实现。

四、蚌埠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凤阳县),这些年蚌埠市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招商引资亮点不多,“吃老本”现象严重。从城市一体化发展角度,淮南已经快与蚌埠同城,另外再加上滁州的凤阳划入,蚌埠经济腹地将全面提升,淮河流域必将诞生又一个特大城市,

蚌埠

五、淮北市(淮北区划+宿州区划),淮宿同城已经是大势所趋。合并之后,新淮北市经济总量有望超过江苏宿迁,成为淮海地区又一个中心城市。

六、滁州市(原滁州区划不含凤阳县),为此弥补滁州损失一个县,建议支持滁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并将全椒、来安撤县改区,打造安徽第三经济强市。

七、宣城市(将宣城绩溪划入黄山),同时支持宣城增加一个区。

八、徽州市(原黄山区划+绩溪县),力争向国家协调将江西婺源划入徽州,恢复古徽州文化的完整性,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保持阜阳、亳州、六安、合肥原行政区划不变。

以上区划调整建议,主要从同城化和文化角度思考,城区相邻较远的,基本上调整区划意义不是很大。

阜阳

通过5—10年的优化和建设,安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城市格局更加完善,助力安徽挤入中国发达地区。

以上为小编建议,欢迎提出更多见解,理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