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毛主席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召开的一次扩大会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留在陕北。决定做出以后,周总理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
毛主席表示赞成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李德胜,‘离得胜’的谐音。”就这样,毛主席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德胜。
后来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到了北京之后,毛主席决定给女儿贺娇娇换名,从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句子中给女儿取名,毛主席转战陕北时,他曾化名李德胜,他的小女儿取名叫李讷,所以给大女儿取名叫李敏。
李讷,1940年出生于延安,作为毛主席的小女儿,年幼的李讷自然能感受到非常浓厚的父母之爱,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日子是非常幸福的。
李讷是毛主席的小女儿。在韶山话中,小女儿就是满女。或者也因为这个,毛主席一直将这位满女视为掌上明珠。
父女情深
俗话说:帝王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之前看过一本书叫《毛泽东的亲情世界》,读完之后,我发现毛主席和我们普通百姓一样,也是特别宠爱自己的幺儿,就是最小的那个孩子李纳。
毛主席和李纳之间的相互称谓非常有意思,毛主席称李纳是大娃娃,李纳称毛主席为小爸爸。《毛泽东的亲情世界》这本书里,收录有他们之间的书信(家书),读了之后深深体会到这对父女之间一种特殊的亲情——父爱重如山,一辈子难忘怀。
1940年8月,在延安,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李讷出生了。毛主席给女儿取名李讷,我们在毛主席延安时期留下来的照片中,经常能看到毛主席牵着小小的李讷,父女两人的合影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外书刊之中。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父亲的毛主席是多么地开心,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和父母住进了中南海。虽说同在一个屋檐下,可是父女俩个难得交流,因为毛主席晚上工作,白天睡觉,李讷忙着上学。
一天,李讷突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让毛主席读后深感欣慰。1954年12月26日,毛主席61岁生日,李讷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本来准备亲手给父亲制作一个小礼物,可是做了好几次都不满意,结果父亲的生日已经过去了,她的礼物还没做好。
后来,她自己做了一个小礼物补送给毛主席,这个小礼物:丝线和圆形的硬纸片编织了一个精美的小书签。
李讷觉得这个礼物很好,做好后就跑去找毛主席,但是毛主席正在睡觉,李讷只好将这个小书签请卫士转交给毛主席。
同时,她给父亲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寿信,从这封200多字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5岁的李纳在父亲面前,还有些撒娇呢!不过,她对慈父的依恋和敬爱之情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严父的教导和感恩之心刻骨铭心。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术后伤口发生了感染,她连续高烧。对病情一直十分牵挂的毛主席无法像普通百姓一样直接到病房探视,就提笔给女儿写了一封家书,鼓励她要坚强战胜病魔,锻炼意志,情真意切,表达了毛主席对女儿的牵挂之情。
1959年,李讷考入了北大历史系读书,没过多久,李讷突然开始很少回家,甚至开始不给父亲写信了。直到1962年,新春来临之际,才给父亲寄了一张贺年卡。李讷的反常,让毛主席在情感上有些接受不了,同年1月9日,毛主席又给女儿李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贺片收到,高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
毛主席这封信亲切、平易,甚至有些孩子气,女儿看了,苦闷顿消,这以后,她便随时给父亲写信了。毛主席也经常给她回信。1963年1月4日的一封信可谓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
- 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如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
- 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作为毛主席的儿女,我想毛主席留给他们更多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付困难的勇气,从这些家书中就能看出他们之间真的是父爱如山,父女情深。
韶山情结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910年毛主席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 改写日本僧人月性的一首诗, 以留赠父亲,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走出乡关, 毛主席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 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主席心中抹去。所以, 从那时起直到辞世, 毛主席曾十四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韶山。
建国前,毛主席离家之后总共回韶山十二次,第一次是1911年春节前夕, 天气特别寒冷。
毛主席挑着行李, 高高兴兴地行走在从湘乡东山到韶山的小路上。这是毛主席走出乡关、离开韶山到外地求学后第一次回家过春节。
这次回家,父亲对他长沙求学首肯,他对儿子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要好好读书,将来为毛家光宗耀祖。
第十一次是1925年2月6日,毛主席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这次回乡,毛主席是以养病为由向党中央请假的。这是毛主席回乡时间最长的一次,200天左右。这次回到韶山,毛主席一面休养,一面调查农村情况。
他潜心研究农民问题, 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播下革命种子, 点燃家乡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但是毛主席在家乡发动“平粜阻禁”后,当地土豪劣绅成胥生对毛主席恨之入骨,向湖南省主席赵恒惕密报,赵恒惕得报后随即电令:“迅速派兵, 就地正法, 清除心腹之患!”
毛主席不得已,只能离开家乡,第十二次回韶山是1927年1月4日,在省委特派员的陪同下, 毛泽东踏上了回韶山考察农运的征程。1月7日, 毛泽东来到了自家祖居地附近的毛震公祠,在与群众谈话中,他表态说:
“我搞革命是为了无产阶级事业, 我所爱、所交的朋友都是穿草鞋的没有钱的穷人。我们的革命还才开始, 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劣绅, 打倒军阀, 赶走帝国主义, 还得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 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来了。”
同年1月9日,毛主席离开韶山,一别就是32年。建国后,毛主席第一次回韶山(也是第十三次)是1959年6月25日下午,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这次回韶山,他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6年6月17日, 毛主席回到了韶山,住进了韶山滴水洞一号楼,用他的话说是在“西方的一个山洞”住了11天。这次他写下了《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6 月28日,毛主席离开韶山时与滴水洞管理员握手告别时说:“你要把房子管好啊, 我还要回来的。”“我还要回来的!”毛主席离开韶山滴水洞时对着群山大声说的这句话, 久久萦绕在韶山上空。
然而,毛主席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对着韶山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与故乡的永诀。
1976年病重期间,像普通人那样的乡愁情思,促使毛主席向中央提出回韶山滴水洞,中央也通知了湖南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可惜,这个最后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同年9月9日0时10分,毛主席与世长辞。
在李讷的记忆中依旧清晰地记得,在1976年父亲毛主席病重之际,依然不忘故乡韶山。李讷虽然出生在延安,但是在她心中一直都惦记着韶山,因为那是毛主席的出生地,那里才是她追根溯源的家。
1961年,正在患病中的李讷曾跟父亲说:“爸爸,我要去韶山看看。”父亲见病中的李讷有些虚弱,没有同意,说等你病好了再说吧。此后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了,当上了《解放军报》总编。
1976年毛主席病重期间提出要回故乡韶山,李讷觉得机会来了,这一次如果毛主席要回老家,她一定也会欣然同去的,可惜随着毛主席的去世,这一愿望落空。
毛主席去世后,李讷经历了人生的低谷,这让李讷倍感孤独无助,直到1984年,王景清的出现,并与李讷喜结连理,才让李讷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她的心里一直惦记着韶山,她一直在寻找着去韶山的机会。
1984年,她终于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想到父亲、想到韶山,想到自己这么些年来,她百感交集,一言难尽。
韶山行,辛酸泪
李讷和丈夫王景清一同前往,沿着父亲生前韶山行的足迹前往,物是人非,韶山的失落感,跟飘荡在这山间的晨霭炊烟一样,不知所终。所以,她刻意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行程,在韶山管理局中报上接待的名单只填上其丈夫王景清一人的名字。所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压根不知道毛主席之女李讷也一同前往。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
李讷边走边看,她想起父亲生前对韶山的描述,她能感觉到,这是曾经吹过父亲脸颊的风;溪从脚下流过,那粼粼的波光,也能折现出当年父亲的身影……
大家都知道王景清与毛主席家的关系,把他簇拥在中间,边走边给他讲述韶山的一草一木,讲述毛主席与韶山的一切,李讷远远地拉在讲述队伍的后面,看起来与这一丛人没有什么关联。她的心在与这一片土地对话,也似与亲人诉说。
在韶山故居里面,摆放着毛主席生前用过的很多物品,李讷看着这些物品,思绪万千,眼眶里早已经泛着泪花,一旁的王景清想要上前安抚,但是李讷曾经嘱咐过他不能暴露她的身份,所以王景清还是继续跟其他领导往前参观,而李讷则跟在后面慢慢看着故居里的一切......
当他们走到晒谷坪的时候,上面一块标志写着毛主席年幼的时候劳动过的地方,此时的李讷终于忍不住了,这块田地和标牌曾经在她梦中出现过,思念毛泽东的情绪已然到达极点,她跪在田埂上面,嚎啕大哭,眼泪刷刷的往下流,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李讷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她的内心翻江倒海般,涌动着对父亲的怀念,泪水像山涧溪流的水,奔涌而出。一声压抑的哭声,重重地从胸腔里喷了出来。她一下跪在父亲曾经劳动过的田埂上,一双手向泥里挖去,挖去,并深深地插在泥土里!
大家看到一个土得与农村妇女一样的女人突然间大哭不止,一时不知所措,王景清连忙解释说:“这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相关负责同志埋怨道:“既然是毛主席的女儿,为什么不上报给我们呢?”
王景清不知道说什么好,李讷此时支支吾吾解释说:“我怕影响不好……”
一位干部气愤地打断她的话:“你是毛主席——我们毛主席的女儿啊?你回到了韶山,这里不就是你的家吗?”
李讷已经擦干了泪水,心里涌动着百般的滋味,酸甜苦辣痛,什么都有。周围的人眼睛都湿润了,李讷听后,眼泪又不自觉地滴了下来。
李讷回来了!李讷回韶山来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回家来了!很快,李讷回韶山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韶山,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热议“李讷回韶山”这件事,人们热情高涨,很快沸腾了整座韶山冲,很多人开始向这里集聚。
人们把手伸过来,李讷也把手伸过去,一双双的手,一声声的呼喊,好像离别了几个世纪,几千年......
远处的韶峰,似乎见证了这一幕的沉默,脚下的土地,这块曾经是一代伟人儿时劳作过的土地,同样见证和记载了世纪沉浮后的辛酸!
结语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这就是乡愁。
毛主席是伟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李讷是毛主席的女儿,也是平凡人。他们都有乡愁,他们心中装着的是全国的人民,祖国大地处处皆是故乡,皆有故乡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