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战场上的军官真的拿着手枪战斗吗?基本不可能!萨沙问答第195集

要看是什么时代,是什么军官

二战时期的国军为例,只有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步兵连才可能配备一些装弹10发或者20发的毛瑟盒子炮手枪。

这些盒子炮主要装备连里面的军官,比如连长、副连长、排长,有时候也会装备到班长。

盒子炮手枪被誉为战斗手枪,是一种半自动手枪,可以连续单发射击。

手枪的枪管较长,还可以安装枪托,在50米内射击精度较高,射速较快,是近战利器。

日本兵东史郎回忆,一次近距离作战中,有个中央军军官用盒子炮连续撂倒了12个日军士兵才牺牲。

不过,像盒子炮这种进攻手枪,在二战乃至今天都是很少见的。在当年来说,盒子炮价格非常昂贵,普通部队是难以大量装备的。

在当时的欧美,一支转轮手枪通常只卖几美元,而一支盒子炮则卖25美元(相当于现在上千美元)。

在1912年北洋政府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每支盒子炮的卖价高达58两白银,可谓价格不菲。

一些国军部队搞不到盒子炮,会给班排长配备威力较大的枪牌撸子或者马牌撸子。

这两种撸子,都是勃朗宁半自动手枪。虽没有盒子炮那么厉害,射速和精度都较差,在近距离作战也有一定威力。

很多中央军作战部队中,班长是配备盒子炮的。班长并不算是军官,属于军士,同士兵没有大的区别。

让班长配备盒子炮,在没有冲锋枪的时代,可以大大提高步兵班的近战火力。

国军排长是要配备战斗手枪的,他们必要时也要亲自作战,并不是单纯的指挥人员。

连长以上的手枪就没有什么标准,什么样子的都有。毕竟营长亲自持枪战斗的机会基本不存在,手枪只是象征物。

这是二战初期的中国军队,后来就不一样了。

到了二战后期,大量美式武器运到中国,情况就有很大变化。

当时国军美械师,班长携带冲锋枪,不再佩戴手枪。

而排长和连长也开始使用美制手枪,有勃朗宁M1911手枪,也有勃朗宁HP大威力手枪,用于自卫是足够了。

到了中印战争、中越战争时期,解放军正副班长配备56式自动步枪,排长配备54式手枪。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排长都会背一支56式自动步枪。

当时部队一打仗就会有减员,会有剩余的自动步枪。

对于排长来说,54式手枪只能勉强自卫,背一支长枪才可靠。

而中越战争开始,作战模式又有变化。连长基本脱离实际战斗,以指挥作战为主,不需要开枪,有着手枪就足够了。

其实一系列战争的经验是,手枪造成的伤亡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各国大量装备手枪的目的,只是让一些军事人员有最基本的自卫能力,不至于坐以待毙,而不是要杀敌。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