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如山”
1947年6月30日,12万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鲁西南,揭开了我军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在鲁西南连战连捷,捷报频传。
然而,毛主席却有着更深远的战略构想。毛主席认为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接插入大别山,逼近南京、武汉,威胁国统区的核心地带,才能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同时,毛主席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也有顾虑,主要是因为陕北无法给予刘邓大军任何支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面临着没有后方的巨大困难与挑战,需要刘邓自己解决。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虽然捷报频传,但是连续作战也导致部队疲劳、伤亡严重,亟需休整。然而,刘、邓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后,最终回电:“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
9天后,刘邓大军就悄悄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妙棋”。
刘邓大军没有后方,缺衣少粮,除自己设法解决饥寒问题外,还要同敌人作战。刘邓大军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像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此战,不仅使大别山一举成名,而且奠定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战果是辉煌的,过程却无比艰辛,本文讲述一件事情,我们从中感知革命胜利的曲折程度。
大别山,绵延数百里,跨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刘邓大军虽然成功挺进了大别山,但是由于是无后方作战,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大别山以前也是老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当年红四方面军曾在这一带活动过。
红军转移后,国民党对此地进行了野蛮镇压和血腥杀戮。抗战期间,李先念也曾在此建立过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重兵压境,李先念部撤出,国民党再次对此地进行野蛮清洗。
另外,国民党还对此地民众进行欺骗式宣传、国民党重兵围攻并破坏刘邓大军所经之地的一切设施,刘邓大军初期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刘邓大军所到之处几乎是十室九空,部队的吃穿住都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不少将士还因为潮湿环境等因素而患上疾病。
因为环境恶劣,基层官兵的情绪越来越低落,部队的违纪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打老乡、抓向导、抢东西等现象,导致民众们都离部队远远的,不敢接近。
为了尽快扎根当地,严肃军纪,迅速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9月2日,部队在新县的小姜湾村召开会议。会上,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制定了“约法三章”,也就是后来流传的“十杀令”。
1.挖厕所与吃饭同等重要,大小便要入厕;2.随意采摘群众瓜果与其他食物者严惩;
3.强购群众物品者严惩;4.强占群众住房者严惩;5.抢劫财物者枪毙;
6.吃白食者枪毙;7.奸污妇女(含明娼暗娼)及强住群众内房者枪毙;
8.强拉民夫者枪毙;9.此令由各级政治主管亲自监督执行,同级违纪报上一级执行;
10.徇私枉法者与违纪者同罪。
“十杀令”颁布后,有人认为这些军令太过严厉了,一旦出现过失行为如何执行,如饿极了,吃老百姓一块干粮、军用物资抬不动,让一个老百姓帮忙等行为要不要执行枪毙,如果执行太不近人情了。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一定要执行,军令如山,违纪必严惩。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乱世用重典,重症下猛药才能迅速收到奇效。
事实上,刘邓大军当时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如果不迅速取得民众支持,不用敌人围剿,自己就会先垮掉了。
“十杀令”颁布后,部队就开始了纪律整顿,竟然还有一些人认为“板子”打不到自己。10月13日,刘邓大军行至黄冈的总路嘴镇。
邓小平和政治部保卫科长张之轩到镇上查看的时候,发现1名军人用步枪挑着一卷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一些白纸和几支毛笔,从1家店铺里鬼鬼祟祟走了出来,旁边一个老百姓指指点点。
邓小平见状,让张之轩迅速进行调查。张之轩很快也调查清楚了,拿老乡东西的是直属警卫团3连副连长赵桂良,山西左权县人,家中亲人只剩下年近70岁的老母亲。
赵桂良是一个老兵,也是战场上的一个好汉,铮铮铁骨。他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为了自己。
一卷布是为了给连队一名小战士做衣服用,白纸和几支毛笔是为了给连队做宣传使用,粉条则是为了给刘邓等首长补补身子。
部队几位首长开会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难过和痛哭,但是最终决定还是要执行枪决。张之轩问赵桂良还有什么要求,赵桂良觉得自己违纪是该枪毙,但是希望革命胜利后,请组织告诉他的母亲,自己是在战场上牺牲的……
为了起到震慑全军,影响民众,警醒他人的效果,邓小平建议召开公判大会,组织军民参加,人越多越好。
公判大会如期进行,部长首长在大会上向全军训话后,准备执行枪决。不料,广场上的人群中传出一个中年男子的哭喊声:“刀下留人啊!刀下留人啊!”
原来,这名中年男子就是被拿东西店铺的店主,他哭着求情,希望部队留赵桂良一命,他非常后悔自己听信谗言跑上了山,要是留在店里,哪会发生这种事情。
紧接着,一名满头白发的老妈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自己以前当过红军的交通员,知道红军的纪律,但拿了那些东西罪不至死,红军都是好人,希望留下好孩子一命。
很快,不少群众都跪下为赵桂良求情。执行军纪的军官见状,去找刘邓首长,也是希望能挽回赵桂良的性命。邓小平沉思了良久,开口说:
“老妈妈的话确实是肺腑之言,大家理解,我也理解。但军纪如山,要杀,以震慑全军,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军的纪律更应该是钢是铁,而不是豆腐渣。还是执行纪律吧!”
司令部里一片沉默,刘伯承最终也挥手示意汇报的军官执行枪决。一声枪响过后,司令部的空气十分沉闷,刘邓等人出外走走,刘伯承走着走着泪流满面,仰天长叹:
“我叫刘伯承,我为什么要爱吃粉条啊……”
赵桂良被枪决后,3连战士们捐款为他买了一口好棺材安葬。组织上按照邓小平的吩咐以“赵桂良战场牺牲的消息”告知他的老母亲,并享受军烈属的待遇。
“真正的红军回来了”,民众们奔走呼号,刘邓大军也迅速得到民众们的支持,迅速在大别山打开局面,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事实也证明,正是铁的纪律保证了胜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