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热度有目共睹,而它跟高考的最明显区别就是存在复试。这是因为培养硕博生,跟本科生是不同的标准,对综合素养也有要求。

然而,很多同学因为习惯了试卷上的考试,对于面对面的复试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尤其是笔试成绩较好的考生,更容易认为只要实力强,复试就是走形式。

这是非常严重的误区,笔者有一位老同学就因此错过了第一次上岸的机会,直到第二年再重新参加才得以上岸。有些回答技巧需要心中有数。

复试中,以下回答会让导师反感,“实话实说”要考虑清楚

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简单,也讲究实事求是。可同样的意思,换个说法,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大学生不要逃避这个问题,以下回答可能让导师反感,别一味地实话实说

过度抱怨之前的专业或院校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跨专业或者跨学校考研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这当然是对之前的选择不满意,想要在研究生期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方向。

这个问题就好比应聘时,面试官问为什么从上家单位离职。你可以适当说出其缺点,但千万别过度抱怨,这只会让导师认为你读研以后也很可能后悔。

因为找不到好工作所以考研

这是很多同学提升学历的最主要原因。就业环境的低迷,致使考研率上升,这本来就是公开的理论。但倘若你在导师面前说大实话,就要考虑后果了。

这种态度会让对方很难相信考生上岸后会认真做学问。当然,也不宜把自己说得那么崇高。可以改成“读研能接受新的培养模式,提升知识结构和能力,我想这样更有利于职业发展”。

报考该校是因为难度低

这几年来,研究生考试的上岸难度确实越来越高,很多同学会为了增加录取概率,避免来年再战,会主动“向下”报考。

但如果你这么直接地在导师面前说这种话,对方可能认为你在炫耀优越感,好像不招录你是他的损失。最后这类考生容易连“保底”也保不住。

绝对不考虑读博士

很多同学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还不熟悉。很多导师都希望学生的读博率高一些,部分考官可能在复试过程中提到这个问题。

最好不要把话说的太绝对,如果真的有导师非常介意,你说绝对不读博,可能直接被刷掉。但是也别向导师承诺一定继续攻读,否则不能履行承诺就是个大问题,被穿小鞋就不好了。

导师的风格不同,考生如何确保自己被认可

研究生复试中的技巧不少,很难通过一两篇文章就讲清楚,而且这里面存在着认知偏差。因为即便你问过来人,不同的考生本身水平不一样,面对的考官也存在各种类型。

他们给出的答案只能参考,不能绝对化。那么导师的风格各不相同,考生该如何确保自己被他们认可?笔者认为,这需要有意识地保持一个原则。

就是宁可低调稳重,也不要为了“留下深刻印象”而故意表现。我们不能否认,有些高校老师喜欢有想法的学生。但从更广泛的概率上,他们更想招来稳重踏实的人。

复试中考查专业水平只是一方面,他们会通过言行举止和回答的问题,初步判断考生是否有好的学习态度,以后能否帮自己完成研究任务。

表现过于“抢眼”,反而可能让导师担心以后难以管理。而且过度自信的学生,容易对导师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质疑,除非真的很有本领,不然一般的老师在有其他选择时不会自找麻烦。

导师当场的态度,未必跟复试结果直接相关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就是认为复试过程中,导师跟自己聊的越热情越开心,上岸概率就越大。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导师只是个人角度对你比较有兴趣。

但是评分时,还是实事求是根据回答问题的水平,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来判断。有时候聊的越多反而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多。

有的导师只是简单提问,该上岸的考生还是被录取,只是他们习惯了严肃的态度。所以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能确定到底自己是否赢得了认可。

考研确实不简单,但面对复试大家最好能保持既认真又松弛的状态。把自己日常的一面展现出来,没什么不好。只是回答问题时确保基本的情商,“实话实说”之前考虑清楚。

【话题】你有什么技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