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知名的理论,叫做“童年不可得之物,将困其一生”。意思是,在成长初期非常渴望得到,却始终未能实现,甚至被家长忽视的东西。

它们在成年以后,很容易成为内心的一种缺失;即便后期获得了,也很难弥补曾经那种失落。或许多数人不至于这么夸张,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不少毕业生共同的感受。

我知道它没有多好吃,却是儿童时期的遗憾

过年前后,很多人忙着采购,这也很容易让人回想起上学时跟毕业后不同的气氛。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网上有很多年轻人谈到旺旺礼包,似乎有着一种情怀。

别看现在很普通,但对于以前那个时代的学生而言,能吃上一两袋小的就算不错。可以不看价格,直接捧着一大袋的家长,总是能收获羡慕的眼光。

不知为什么,那时好像也有很多家长是“穷家富路”的模式。宁愿让自家的学生委屈些,走亲访友时的排场不能差。

一位男生表示,自己上学时,其实每年父母都会往家买回这种东西。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打开过,因为这要留着送礼。

以至于他后来读大学时,听同学说以前吃过,第一反应就是惊讶:你们家条件太好了吧,这不需要留着送礼吗?对方坦言,这袋子看着大,其实没有很贵,送礼和自己吃不矛盾啊。

男生这才发现,自己以前因为家长从不舍得买,还误以为要百元以上。实际上也就三四十,小时价格更低。就算是家庭条件一般,过节时买一回应该也是能接受的。

只不过或许那代学生中,很多人都在不太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从小不断听到的嘱咐,基本都是“要懂事”,真实需求和感受往往被忽视。

尤其以90后为代表,他们之中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以后,靠自己赚的工资买这类东西。正如那位男生所言:“我知道它没有多好吃,却是我童年遗憾”。

童年不可得之物,常常勾起90后的伤感,原因很简单

首先,这代人亲眼见识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太大。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冲击。特别是很多行业的形势不稳定,未来变数很多,回想这些能找到熟悉的感觉。

其次,怀旧往往意味着目前的境遇可能不太理想。很多人发现这代人赶上的趋势,恰恰多为“利他不利己”的情况。以前大学生吃香,70、80那些毕业生还能赶上学历红利期。

等到自己读完大学发现连很普通、很辛苦的岗位,也可能保不住。辜负家长的期望,也辜负曾经的努力,但这不是自身能决定的。前人透支了这些机遇使得各行业能迅速壮大。

90后学生大多没能乘上“快车”,却要为此承受后续出现的问题,例如就业和养老的压力。看到童年旧物仿佛短暂地回到过去的时光,那时学生们对未来充满期望。

最后,这代人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体验到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是普通家长努力鞭策后代,指望子女出人头地后沾光,成绩不够好常被看成“对不起父母和老师的付出”。

等自己有了娃,现在又讲究原生家庭的实力和培养方式。不少网友调侃说:终究是90后承担了一切。这些“童年不可得之物”,其实是他们渴望与自己的遗憾和解。

90后家长开始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改变着培养方式

一位大学教授曾坦言,他认为90后、00后才是价值观端正、有勇气有担当的一代。后者在改变职场模式,前者则在低调地改变着教育方式。

这些人成为家长之后,既要努力从过往不恰当的培养理念中,弥补自己的缺失;同时经历了更多的教育,他们还在认真地用更新颖、更人性化的思维培养后代。

也许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很少会跟下一代强调生活的不易,更不愿让学生肩负“改变家庭”的重任。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合适。

他们也会重视后代的学习成绩,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但不会把不切实际的目标留给学生。90后家长开始更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在家庭关系中,他们不再为了保持自己所谓的“权威”而压抑学生。很多人觉得,从这代家长开始,国内的家庭培养方式将上升到另一种高度。

【话题】你有类似的感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