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时而为,

接地气而活。

古时候的中国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是中国先民们的大智慧,如今虽然人们习惯于二十四小时制,但也别忘了这些中国传统的优美时辰。

说到古代时辰,很多人会很疑惑,古代虽然以十二时辰计时,但在没有钟表的年代,他们到底依靠何种方式计时呢?这就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工具,常见的为两种:一种是“日晷”,一种便是“漏”。

01日 晷

日晷,以太阳的移动投射在晷上的阴影,对应晷面上的刻度,根据投射到的相应位置来确定当时的时辰。

然而日晷的局限性相当大。遇到阴雨天及没有太阳的时候,就可以下课了。所以我们便有另一种计时工具来弥补日晷的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漏

漏,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状浮标,随滴水而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圭 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在《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因此可见圭表有着悠久的历史。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另一部分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测定表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有计时工具,但也需要有数据来衡量,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1.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 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西游记》中的“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又如《西游记》第一回:“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位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私人命理师”

结缘你的私人命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