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2月8日,四川北部的通江县里,一个叫沙溪嘴的村子,一个取名傅崇碧的新生儿诞生了。他的爷爷是个教书先生,父亲却是位铁匠,母亲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过去,傅崇碧的爷爷正值壮年那会,家境富裕,来往的亲戚朋友很多。

待到傅崇碧8岁时,家境日渐艰难,爷爷、母亲又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为了把丧事办好,傅父把田产当卖。两年后,奶奶又离开人世,傅父又卖了一部分田产办丧事。至此,傅家彻底衰落。而且,在不久后,傅父再娶了一位妻子,傅崇碧多了个后娘,后娘还带来了一个儿子。

傅崇碧的童年启蒙老师,正是他的爷爷;待到家境衰弱后,傅父在农闲时打铁,以供傅崇碧继续求学。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放出挥师入川的风声,四川形势陡然紧张起来。地方军阀到处抓壮丁,及镇压“吃大户”的群众。傅崇碧在恩师吕老师的帮助下,匆忙离开家乡。

走了七八天,找到红军部队,吕老师告诉傅崇碧,自己是党员,并介绍他入团。就这样,傅崇碧开启了革命的一生,非凡的一生。在首次战斗中,傅崇碧就缴获敌人的一把大刀和两把长枪,得到红十师团委书记的表扬。之后,傅崇碧在家乡开展群众运动;不到一年时间,他就上任通江的县委书记。这一年,他17岁。

十余年时间过去,建国后,傅崇碧已是一主力军之长。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10月,傅崇碧被组织安排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傅崇碧颇有文采,在校期间写了一篇两三千字的作文,被《红旗飘飘》的编辑看中,说要刊登。傅崇碧却坚持不要,他认为每次战斗的胜利,都是许多因素促成的,自己只占一小部分功劳;简而言之,他不想给自己表功。

即将从学院毕业时,傅崇碧跟一帮同学跑到山上游玩;不巧下雨了,大家就急着往回跑;这一跑,竟然跑出了问题——久经沙场的傅崇碧晕倒了!医院一检查,说他肾脏有毛病,但也没有说明诊断结果。后来到301医院拍片子,发现是肾癌。

于是在1960年8月,傅崇碧在301医院做了肾癌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他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成为301医院肾癌手术后,存活期最长的人。傅崇碧生病住院后,叶帅、聂帅两位元帅都亲自到医院看望。住院期间,有几个军区的司令也来了。大家知道傅崇碧的遭遇,都各尽所能,对他予取予求。

当时碰上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经组织决定,傅崇碧被安排住进解放饭店,生活所需全部由饭店负责。叶帅对傅崇碧语重心长地说:“你出去转转吧,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去,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叶帅还特地通知空军司令刘亚楼:“傅崇碧出去时,要让他坐飞机,空军没有飞机,就用民航的。”

见到叶帅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傅崇碧心里有些慌:“难道说,我真的就活不长了?这好像是在给我安排后事啊!”傅崇碧心理素质极好,真的听从叶帅的建议,到处走走看看,在广州、海南坐飞机转了一圈,住了一个多月;又到大连休养了一个月。过去跟家人们聚得少、处的时间短,借这次难得的机会,他们一家好好地“玩”了两个月。

后来的事,谁也没想到,傅崇碧一直到2003年1月17日才逝世,享年87岁。身体差不多恢复后,他开始长期担任首都卫戍区的高级领导,从“文革前”到“文革后”皆是如此。不难看出,傅崇碧是多么可靠,多么受组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