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大战役的尘埃落定,蒋介石国民政府败走台湾已是最后的退路。但是国民政府不甘心被这帮"泥腿子"打败,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特工,安排一些非嫡系部队深入四川多山地区做最后的抵抗。
直至建国初期,东南沿海等较为发达地区间谍密布;相对偏远的川藏等地,国民党残余势力占山为王、垂死挣扎。
再加之朝鲜战争爆发,大局尚且不稳,这些西部地区迟迟没有发展起来,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管控也相对薄弱。
图|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后,一位退伍老兵终于带着战友们的遗愿,活着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川东老家。他的归来本应让乡亲们自豪,让年迈的母亲受到乡里乡亲的尊敬。可是,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信息阻塞,乡亲们只知道他是退伍回乡,根本不清楚他曾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卓越功绩。甚至,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看到的不是笑脸相迎的母亲。而是两个脸色十分难看的县房管所干部,因为住的是公家房,因为母亲没钱交房租,所以两名干部亲自"登门拜访"。老兵急匆匆地拿出自己的退伍费打发走了这两名干部。
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英雄的母亲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老太太。她拿不起房租,就要赶她走,尽管她的儿子是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这之后,机缘巧合之下,老兵的身份暴露了。那天老兵去街上打酱油,碰上了许久未见的好友,此时的好友已是飞黄腾达在县委机关工作。好友想起了前些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看到了一位反坦克英雄,这位英雄的名字恰巧与老兵的名字一样,好友试探的问了一下。
这一问,竟然惊动了县委班子。县委班子经过再三确认,认定了县里那个其貌不扬的老兵是个大人物。
图|谭炳云
这个老兵竟然一个人炸掉了三辆坦克和一辆吉普车,在这之前他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毛泽东等共和国伟人一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观大阅兵。他就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曾一人与美军一个坦克师较量,他就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反坦克英雄谭炳云。
1951年5月,我国志愿军经过四次大规模战役已经移动至三八线附近。此时,联军总司令麦克阿斯企图再创日本"仁川登陆"的军事奇迹,我军前四战作战英勇,志愿军深入前沿阵地、战线被拉扯的太长。麦克阿斯想要抓住我军阵型的疏忽,给我们来个一网打尽。此时,汉江防线以北已经有一支摩托化部队列阵在我部后方,联军开始调动大量机械化部队,企图用火力压制,将志愿军压缩到汉江防线附近,来个两面夹击。
此刻,深入汉江以南的志愿军撤回汉江以北防线已是迫在眉睫。时间紧、任务重,志愿军大部队如果稍有迟疑便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彼时的汉江南岸,志愿军开始伐木,并撤下布料,捻成绳子将这些滚木连接。会游泳的战士,结队游过汉江;旱鸭子们只能抱着连接南北两岸的滚木,爬着过江。
时间!时间!时间成为了粉碎联军阴谋的关键。大军后撤,必有部队负责殿后、压阵。谭炳云所在的二十七军某部队就接到了掩护大部队过江,阻击敌人、争取时间的任务。
谭炳云所在部队星夜行军,奔向三九〇高地。在这里他们要修筑工事,这些工事或将成为他们的坟墓。因为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军前进。但是他们的手上没有什么重武器,而他们的对手却是有着钢铁之躯的现代化坦克兵团。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将要打响。
5月24日夜,班长谭炳云将班中其他战士安排到山腰上,占领制高点,作为火力压制。一班之首的谭炳云仅仅带着毛和这个新兵蛋子潜伏到三九〇高地之下,他命令毛和在公路两旁挖些坑道作为掩体,找些树叶混淆他们的身影。
谭炳云这个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为什么不和其他战士一起在山腰阻击,偏偏选择在公路边构建工事?
谭炳云很清楚这次作战的目的,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给大部队制造撤退的机会。这次的任务本质上不是歼灭战,而是阻击战;他们的对手也不再是身着轻武器、行动灵活的联军单兵,而是行动笨重,防御力和杀伤力极强的坦克军团。因此,不能集中火力去和坦克硬碰硬,而是利用坦克不灵活的缺点,消灭它的机动性。
谭炳云为什么选在三九〇高地的公路边做工事?就是因为三九〇高地下的公路一边是岩壁、一边是小河,道路又极为细长,两辆坦克不能一起通过。如此一来,只要报销了队伍前方的一、两辆坦克,整个后续坦克部队便不能通过这条防线。用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回报,这就是班长谭炳云的智慧所在。
一切准备就绪,班长谭炳云带着小战士毛和埋伏在公路旁的坑洞中,他们用树叶作为掩护。如果不仔细看,是料不到离公路这么近的距离,竟然埋伏着两个大活人。
谭炳云和毛和埋伏着,一片漆黑中突然冲出两三道冲天的光柱。那些光柱移动着,越来越近。紧接着便是一阵轰隆轰隆的机械声,随着声音越来越大。谭炳云知道敌人来了,他将一枚手榴弹交到毛和手上,嘱咐他先按兵不动。他自己则不顾生命危险偷偷爬出坑洞,慢慢地向公路旁靠近。他知道这一去有可能就回不来了,作为一名老兵,应该给这个新兵蛋子开开路。就算自己倒下了,还有毛和,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坦克通过阵地。
坦克群离他越来越近,第一辆坦克距他二十米、十五米、十米······
作为一名老兵他也有些忐忑,必定解放战争的时候,他从未与坦克兵团交过手,就算知道有这个大家伙,但这么近距离地看这个钢铁疙瘩,心中还是忍不住地发怵。未知不仅代表着好奇,还代表着恐惧。
开弓没有回头箭,五米,谭秉云直立起身子,单膝跪地,右手紧紧攥着手榴弹,左手食指勾着拉环。三米,半空中浮现一个完美的弧线,然后轰地一声响,第一辆坦克被一片烟尘笼罩。
谭炳云本以为坦克被他报销了,谁想到坦克开始无差别地胡乱扫射,并且加快了速度。看瞅着这第一辆坦克就要通过阵地,谭秉云他急了,不能让一辆坦克通过!随即,他不顾一切地追上第一辆坦克,嗖的一声,又一颗手榴弹引爆了。但是,因为谭秉云冲的太靠前,他也被爆炸产生的碎片打伤。他看到这辆坦克一动不动地摊在公路上,后边的坦克正在紧锣密鼓地撤退。他感觉自己的额头热乎乎地,用手一摸黏唧唧地。谭秉云挂彩了,毛和冲上前为班长包扎,绷带刚刚缠住谭秉云地额头,后边地坦克就开始扫射。谭秉云眼疾手快一把将毛和推开。他不顾伤痛再次冲上前,开始他与第二辆坦克的对决。通过刚才的经验,他意识到联军坦克的弱点应该是在尾部。但是现在火力太猛,根本摸不到坦克的屁股,唯有自己吸引火力,给毛和创造机会,才能将这辆坦克报销。谭秉云的左眼已经被鲜血黏住,他强睁着右眼,抄起一把轻机枪,一个跟头翻到公路上。他成功吸引了坦克的火力,毛和得以绕后。随着又一阵烟尘升起,第二辆坦克失去了机动性。看着前方两辆探路的的坦克报销,后边的坦克部队头也不回地开始撤退,深夜的漆黑中,他们不知道前方究竟是什么天兵,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干掉自己两辆坦克。恐惧的本能使他们撤退。
谭秉云看着后方的坦克不再向前,而是紧张地撤退,他瞬间松了口气。这时,毛和喊道:"班长,有人、有人。"只见被报销的第二天坦克上直立地钻出个人,那人耸拉个手臂,低着头,晃晃悠悠的。经验丰富的谭秉云一下子就看出来这是个障眼法,他三步并两步的登上坦克,在那个人掉落下来那一瞬间,将轻机枪对准操作室内一顿扫射。寂静的夜里传来一声破晓的惨叫,谭秉云他们挺住了。
在确认安全后,谭秉云重新跳回了坑洞。他一屁股坐下来,他坐下来的一刹那,感觉自己的头是那般沉重。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发现之前毛和给他包扎的绷带不见了,他看到的是一手鲜血。毛和赶快给班长做了第二次包扎。
天快亮了,谭秉云让毛和上山补充弹药去。自己则埋伏在公路旁的坑洞中,经过一晚上的激战,他好累,眼皮子已经睁不开了。
这是美机开始对三九〇高地开展轰炸,轰炸声提醒了谭秉云,这是在战场,身后还有数以万计的兄弟。
谭秉云强打着精神,高度警觉地监视着公路上的一举一动。突然一阵喇叭声响起,只见一辆吉普车由后方行驶而来。谭秉云定睛一瞧,发现吉普车上坐着身着墨绿色制服的美国军官。想想估计是后方的摩托部队前来与坦克部队联络,他们并不知道昨晚发生了什么,所以鸣喇叭让公路上已经报销的坦克给他让道。
谭秉云睁大自己的右眼,拿起手边的机枪,瞄准着吉普车的驾驶室。一阵枪响,驾驶室前的玻璃碎了一地,驾驶员趴在了方向盘上一动不动。
这辆小小的吉普车给谭秉云提了个醒,经过昨晚的战斗,现在这个路段已经被两辆坦克封死。要想狙击接下来的敌人就要将阵地前移。于是,他沿着公路向南走了一百多米,他发现这里地形极好。公路照样很窄,一辆坦克过刚刚好。公路两边一边是峭壁、一边是陡坡,最为巧妙的是这个地方存在着坦克射击的死角,而这个死角恰好长着一片浓密的野葡萄丛,这可是天然的防御工事。谭秉云高兴地返回原先的坑洞,这时毛和带着补给下了山,他身旁还有排长。排长从毛和口中得知谭秉云挂彩了,不放心他继续战斗,想要把他撤下来。谭秉云再三拒绝,并且独自一人将阵地转移到了公路以南一百米左右处。
历史选择了谭秉云,接下来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将会发生。一个人、一条枪、三颗手榴弹与一个坦克师团的较量正式打响。此战之后,,那个叫做谭秉云的战士,将会被永久载入史册,并署名为共和国最强单兵。
谭秉云将窝移到了这个死角,他隐蔽在野葡萄丛中,饥渴交加的他在这里喝了一壶水,吃了一块压缩饼干。"酒足饭饱"后便是睡意连连。谭秉云已经扛了太久了,正当他将要睡着之时,一阵机械的轰鸣声再度传来。这帮铁疙瘩又来了。谭秉云是摸清楚联军坦克的底细,瞅准坦克屁股炸,一炸一个准。在他的眼中,这帮钢铁怪物已成了一堆破铜烂铁。他凭借着死角的优势,探出葡萄丛朝着坦克尾部丢手雷,然后迅速躲回野葡萄丛中。坦克尾部冒起白烟,坦克不能继续向前,他们疯狂扫射,但是这些武器却在驾驶舱开了锅。
一阵噼里啪啦的巨响响彻山谷,后续的坦克急匆匆地撤退,谭秉云清楚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同年六月,朝鲜局面基本明朗,在志愿军英模表彰大会上,二十七军军长彭德清拉着谭秉云地手:"你可知道吗?你一个人整整拖住了一个美械坦克兵团整整八个小时,你真了不得。"
随机彭德清叫上曾政委,将谭秉云拉到中间,两位军长一左一右跟这位最强单兵合了张影。这张照片后来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中。
他是中国的孤胆英雄,在1951年的阅兵典礼上,他曾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一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第二年,他还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亲自接见。
可是,他却从没把自己当成英雄。以至于政府人员恶狠狠地催缴房租,以至于他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做了一名小小的耐火材料工厂厂长,几年间灰头土脸,与煤灰为伴。
真正的英雄总是耐不住寂寞的。在他担任江津县民政局副局长时,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了全县第一个火葬场。并且挨家挨户地去走访当地办白事的人家,请求他们火葬尸体。因此,他常常被人家骂的找不着北。在火葬开设之处,很多人都害怕尸体,他便身先士卒。
那个年代,你会看见在江津县街道上,有个老头拉着个板车,板车上时常躺着一具让人毛骨悚然的尸体。人们会对这个老人鄙夷、会对他议论纷纷,即使他没有拉板车,也会躲着他,仿佛他身上有什么难以除去的腐朽气味。
但是,他对此毫不在意。
后来,殡葬改革立了法。党组织想嘉奖他,他一概拒绝。甚至在他59岁时,主动离职,对手中的权力没有丝毫留恋。
在退休后,他关注孤儿和残障人士。逢年过节,他总会陪在这帮无父无母的孩子身边,他也总是动用身边的一切关系为这些残障人士谋取出路。
直到1991年,朝鲜当局还以最高礼仪邀请谭秉云重返朝鲜,在朝鲜人民军事博物馆里,他看到了年轻时接受朝鲜妇女献花的照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