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嘉峪关汉代烽燧遗址,考古人员正在细心地提取2000年前的文物,突然,一阵狂风吹过,地面竟然冒出一只风干的猪蹄。大家既惊讶又疑惑,这只猪蹄哪来的,莫不是2000千年的文物?

在考古界,食物的遗存能反映古人的饮食习惯,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因此,这只突兀出现的猪蹄,让专家们显得格外兴奋,也为他们枯燥的考古工作,增添了一抹亮色。

01.2000年前的野猪蹄

01.2000年前的野猪蹄

在众人的注目下,一名考古人员从草木灰中,小心翼翼地提取出猪蹄,仔细观察起来。这只猪蹄看上去干巴巴的,因脱水显得有些纤细,看猪蹄的肉质,明显已经熟了,可奇怪的是,猪蹄的脚趾甲尚未剃掉,甚至连黑色的猪毛都清晰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面面相觑,既然是熟猪蹄,为何不在煮熟之前清理干净呢?难不成,这是一只意外闯入此地的野猪,正巧碰到大火,被烧死了?

可是,如果是意外烧死的,其他部位呢?为此,考古人员在猪蹄出土处寻觅良久,仍一无所获。

有人提出,与其在此猜测,不如拿去做个碳14检测,倘若是汉人留下的,那研究价值就太高了!

众人深以为然,连忙带着猪蹄,来到了实验室。经过碳14等手段检测,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这真的是一只2000多年前的猪蹄,还是一只野猪蹄

可问题是,2000多年前的野猪蹄,为何出现在这黄沙漫天的嘉峪关,又为何能毫发无损地保存下来呢?

对此,专家认为,这只猪蹄应该不是储备粮,可能是驻守在嘉峪关的士兵,捕捉到的“意外之喜”。至于它为何能保存两千年之久,自然是大自然的杰作。

让我们穿越2000年的时光,一窥岁月掩埋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嘉峪关的“不速之客”

02.嘉峪关的“不速之客”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一带设酒泉郡,在讨赖河北岸修遮虏障,以此抵御匈奴。后来,随着驿道开通,又在嘉峪关境内小钵和寺和黑山南(关城附近)设塞,控制道路,嘉峪关便是最早的酒泉塞。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关卡,是东来西往必经之地,更是各方势力必争的兵家之地,自古以来,便有“河西咽喉”、“连陲锁钥”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如此重地,定然有重兵把守。来自五湖四海的将士们,远离故土,齐聚嘉峪关,在此地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共筑起了一道道护佑百姓的铜墙铁壁。令人心疼的是,这些戍守边疆的将士,日子过得极为艰苦,除了经常要面对凶狠的匈奴,还因补给困难,经常饱一餐饿一顿。

有一天,将士们齐心协力,击退了匈奴,赢来了短暂的放松时刻。当他们并肩坐在一起,一起笑着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对付匈奴时,远方突然出现一个黑点,朝着此地狂奔而来。

将士们连忙翻身站起,眯着眼望向黑点,准备“迎接”这个不速之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当黑点逐渐靠近,将士们却惊讶地发现,它竟然是一只黑野猪!只见这只黑野猪好似慌不择路,奔向将士们的方向,浑然不知危险。当它终于发现前方有人时,又急忙向侧旁跑去,可为时已晚。

03.千里送“外卖”

03.千里送“外卖”

送上门来的“外卖”,将士们岂能让它飞走!很快,这只野猪就被将士们捕捉到了,简单清理后,便架上了临时搭建的烧烤架。

众人围着滋滋冒油的野猪,无不拼命吞咽口水。

在炭火与滋滋作响的油花交织而成的美妙声中,野猪肉已经烤好了,将士们每人分到一大块肉,他们顾不上烫,也顾不上猪皮上还有毛,纷纷大快朵颐。

不曾想,才吃几口,烽火台就冒起了熊熊浓烟,原来,匈奴再次来袭。

将士们顾不上满足口舌之欲,连忙抄起武器,在战鼓声中,毅然走上了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战士看着手中分到的猪蹄,不禁有些犹豫。由于他害怕烫,这只猪蹄还没咬一口,难道就这样丢掉吗?这未免太过可惜。
来不及细想,这名战士迅速将猪蹄埋在沙土中,打算等击退匈奴后,再挖起来继续吃。
遗憾的是,战场上的刀剑从不长眼,这名战士再也没有回来。而那只被掩埋的猪蹄,再也没有等回它的主人……

04.结语

04.结语

沧海桑田,曾屹立在嘉峪关的烽火台,因年久失修,在隆隆声中轰然倒塌,好巧不巧,藏在土中的猪蹄,被烽火台上的草木灰掩埋。嘉峪关干燥的环境,让猪蹄迅速被脱干水分,加上草灰木的“防腐处理”,使得这只野猪蹄,神奇地跨越了两千年的时光,呈现在我们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了保家卫国,士兵们远离家乡,来到嘉峪关,饥肠辘辘的他们,意外捕获一只野猪,本应大快朵颐,却因外敌来袭,只能放下佳肴,拿起武器,勇往直前。我想,在将士们眼中,猪蹄固然美味,但在抵御外敌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现如今,这只汉代野猪蹄,被珍藏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中,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展示着战士们的铮铮铁骨,也展示着属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

如果你来到嘉峪关,不妨去一趟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去看看这只两千年前的野猪蹄,去聆听历史的呐喊,那是壮士们保家卫国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