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近1000人死亡,看来还不能掉以轻心啊。

昨天中疾控公布的数据表明,1月23日新冠住院死亡人数降至最低,死亡896人,还有近千人,最高是1月4日,4273人,虽然绝大多数人的感觉可能是,病毒怎么突然就消失了呢?疫情好像一下子就没有了呢?

但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疫情还没有消失,病毒还没有走远。

根据一些省份建立的抗原检测信息收集APP,12月22日居民自愿上报的抗原检测阳性结果最高达33.7万人,1月23日降到最低仍有4773人。

这些都不是完整数据,因为死亡人数统计的只是住院死亡人数,抗原检测也只是部分省份在统计,而且是自愿上报,所以实际情况应该比这更严重。

不过既然已到了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没有感觉的地步,说明疫情已确实在远离我们了。

根据科学研究和专家说法,目前我们感染的毒株具有交叉保护能力,所以绝大多数人至少在3个月内被其他毒株感染的几率极小,六个月内可能性也不大,所以真正应该注意的,可能是今年的夏秋天,这几个月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

但我估计以后可能也不会有大的感染潮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免疫,病毒很难再大规模传播。

最好的例子就是印度,由于绝大多数人都已感染过了,去年5月以来就基本没有疫情了,死亡人数降至个位,现在已几乎为零。

反向的例子则是日本,由于前期防护太好,目前仅有30%的人被感染或免疫,疫情也在一波波走高,目前是最高峰,每天要死亡400多人。

所以病毒是同一个病毒,不管你怎么做,中间过程如何跌宕起伏,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殊途同归,该死亡多大比例就得死亡多大比例,最多就是因为医疗条件、疫苗和药物有效性等因素,可能会有一些增加或减少。

另外就是统计上的差异,美国、欧洲最老实,当然也是因为信息透明,各项资料完善,凡是挨边的都算成了新冠死亡,所以人数很多。

印度、非洲则因为条件有限,没法全部统计,所以死亡人数反而不多,但实际死亡肯定大大多于官方数据,整个全球可能也是如此。

去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就估计超额死亡人数达1490万,远高于当时正式报告的死亡人数540万人。

《经济学人》去年11月估计的死亡人数更高达1660万到2830万,其他一些研究的估计死亡人数也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

发达国家的死亡数据基本是真实的,那么多出来的肯定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了。

中国在去年12月以前的数据可能是全球最真实的,因为核酸应检尽检,几乎把所有被感染的都筛选出来了,当然前提是核酸检测中没人作假或作假比例不高。这两年多的数据可以作为新冠疫情的重要参考。

但去年12月之后疫情猛然爆发,烈度超过了此前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真实的数据也就没有办法统计了,这期间的数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我们如果能够在疫情后尽量真实还原这方面的数据,那么这个数据可能就会对未来疫情的爆发有着极为巨大的意义,至少从我国和日本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猛烈爆发和缓慢爆发的差别和影响。

我国和日本的数据与美欧、印度等国家的对比,则可以看出疫情爆发前期防范严密和防范松散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和差异。

令人感叹的是,守了三年,一下子被病毒突破,然后全民尽染,很快病毒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这个过程和结局,恐怕是没有任何人能想到的,只能说太富戏剧性了。

只是这幕剧中我们所有人都是演员,主角是病毒、医护人员和专家,配角是形形色色的媒体人和喷子,上演了一幕幕美丽或丑陋的场景,救援与互助,正义与坚守,人性与良知,挣扎与死亡,谎言与欺骗,诋毁与谩骂,科学与愚昧,在这出为期一个月的剧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这并不是一幕剧,因为死亡是真实的,痛苦是真切的,眼泪是真正在流,悲欢离合是真实的悲欢离合。

疫情可能已经过去,离开的人已无法再回,留下的还要面对未来,只是希望都不要再折腾了,大家都好好地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