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换了人间》中,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黄炎培得知次子黄竞武被蒋介石残忍杀害,悲痛不已,剧中周总理和黄炎培有一段经典对白。

黄炎培:“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中国得以重生,是要以亲人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的’。”

周总理:“毛主席不仅说到了,也做到了,为了苦难的中国能够早日获得新生,不仅祖坟被蒋介石给挖了,而且还有五位亲人(注:此时抗美援朝还没开始)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黄炎培听后,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说:“请转告毛主席,我黄炎培能为中国的重生献出自己的骨肉,感到无比的骄傲。”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是革命就会有人流血牺牲。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无数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牺牲了家庭,他们是为了让所有中国人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了让苦难的旧中国早日实现繁荣富强。

黄炎培的次子在狱中受尽酷刑,被特务挖去了一只眼睛,打断了一条腿,手上的指甲全被拔光。

但他忠贞不屈、严守机密,恼羞成怒的敌人1949年5月17日晚上,将他拖出去活埋,他的牺牲极其悲壮

——毛主席曾悲伤地说过:“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

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中也有毛主席的亲人,为了革命胜利许多革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毛主席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毛主席的牺牲不比任何一位少,他为新中国,为人民的付出,让人感动,更让人心疼落泪!

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
1976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毛主席新发表的两首词。第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第二首是《念奴娇·鸟儿问答》。

正在病中的朱德,一听到这两首词的播音,顿时精神起来,不禁赞叹道:“毛主席的词写得真好啊!”

3月10日,朱德写下了《喜读主席词二首》,其中有“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坚。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之语。

“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这十个字,高度概括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几度危难急绝不是危言耸听,1949年开国大典结束后,毛主席回到中南海住地,他对身边卫士说的第一句话是:“胜利来之不易!”这句蕴含深刻内容的话他连续说了两遍。

是啊!中华民族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存亡危机是日益严重,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共和国,像新中国一样、其诞生的洗礼是那样地腥风血雨、坎坷漫长;成长的过程是那样地艰苦卓绝、慷慨悲壮……正如何新《孤独与挑战》“共和国与太阳同在”一文中说的那样: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戊戍变法;从义和团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从三次国内革命和两次反帝斗争、抗日、抗美──那激越的北伐,悲壮的长征,平型关的秋风铁马与南泥湾的荆棘血汗,直到千帆渡江,木舸征海。这一百多年间、兴起了何等的历史风暴,直到地覆天翻!

从林则徐到洪秀全,从康梁变法到孙中山;从陈独秀到李大钊到毛。这期间有山崩、海啸,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有大禹治水、刑天干戚和愚公移山……

一代又一代、壮士们抛头洒血、前仆后继;多少中华学子圣哲先贤、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这是一曲真正的命运和英雄的交响乐章。其前奏是如此奇伟而激扬,直到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四大家族,缔造出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先烈们慷慨赴死,是为了让更多人拥有幸福,这些先烈们我们应该铭记,正如英雄纪念碑碑文所铭刻的那样: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以往所有英雄豪杰面对的是国内矛盾,国内纷争,即使面对周边异民族的入侵,那也是一个民族融会的过程。

近代中国面对的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这是中华民族遇到的前所未有的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尤其,西方列强的疯狂分割,疯狂掠夺,中国已经支离破碎;精英阶层是跪着求生存仰人鼻息,普通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绝望无助,中华民族已经处于历史上的最低点,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

历史的紧要之处,一个伟大的民族总牺牲他最优秀的儿女去开辟通道。一个伟大的民族当面临着深重危机,总能造就出杰出的伟人扭转乾坤。最黑暗的夜晚,才有星光灿烂。

1840年以来无数牺牲的先烈写尽了中国黎明前的苦难,更写出了希望和光明。

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好的结果,近代中国面临的敌人太过强大,以至于无数英雄豪杰折戟沉沙,屡战屡败。

这时候,毛主席出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数次在危难时刻用大智慧使革命转危为安。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登上了革命舞台的核心,从此中国革命开始少走弯路,不断向前发展。

是历史选择了毛主席,是中华民族选择了毛主席,更是苦难的人民选择了毛主席!正如遵义会议后一渡赤水后周恩来总理找博古谈话中说的那样(概括大致意思):

“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毛主席是领导中国革命最合适的人选,中国革命离不开他,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我们必须同心同德拥护他,一切为了取得革命胜利这个大局。”

革命胜利后,而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怎么搞社会主义建设,更无任何前车可以借鉴,毛主席在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毛主席领导党和人民走出了一条金光大道,也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业。

成功的道路充满荆棘坎坷,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毛主席也不例外,有个哲人讲:尊敬和热爱,往往是用奉献来换取的。人民热爱毛主席,还因为毛主席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开国上将晚年张爱萍忆及毛主席时,曾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先后献出了10多位亲人的生命,那是满门忠烈!”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毛主席不仅从思想上做好了舍家为国的准备,更用实际行动坚守住了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大情怀。

他用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庄严宣告,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另一方面,他却在默默承受着挚爱、至亲们一个个将宝贵生命献给戎马倥偬岁月的牺牲奉献。

1943年9月27日,毛主席的大弟弟毛泽民与陈潭秋等人被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被军阀盛世秘密杀害,时年47岁。

1935年4月26日,毛主席的小弟弟毛泽潭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时年29岁。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主席脱离关系,随之被害,暴尸三日枪决未死下午又补一枪,被砍下人头,悬在长沙城门。

时年29岁,临终前她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毛主席40多年后,满含泪水的说:我妻子死的是壮烈的!

毛主席的堂妹毛泽建,从小由毛泽东的父母抚养,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任游击队长。在作战中负伤被捕,英勇就义于衡山,时年24岁。

1946年毛主席的亲侄子毛楚雄被胡宗南以谈判为名诱捕秘密杀害,时年19岁。直到毛主席去世,毛楚雄的死因都没找到。在1984年,人们才知道了真相。

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因敌机轰炸,壮烈牺牲,时年28岁。毛主席没有为毛岸英的牺牲提出任何要求,儿子唯一的荣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毛泽东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至亲,还应该包括毛泽覃之妻赵先桂、毛泽覃继娶贺怡(建国后出车祸)、毛泽建丈夫陈芬,以及毛泽东表侄王德恒、毛泽东内弟杨开明、向钧,毛泽东的内侄女杨展等。

毛泽东除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先后献出10多位亲人的生命外,还为中国革命奉献了7个儿女。

除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其他6个都在年幼时离散或夭折。而这6个儿女中,除毛岸龙是他和杨开慧所生,其他5个都是他和贺子珍所生。唯一留下的一个儿子毛岸青,也被国民党给打成残疾。

他为新中国做出的牺牲极其悲壮,无任何伟人能与之比肩。但他无怨无悔,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的情怀,也成就了毛主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胸襟和境界。

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他鼓舞将士“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毛主席每牺牲一位亲人,心中都是极其悲痛的,只是他默默承受了一切。

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以身殉国,消息传来,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沉默了许久之后,他只是“唉……”了一声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当中央提议要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这位伟大的父亲却强忍住内心的悲痛拒绝了:

“我还是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毛主席自从杨开慧牺牲后,一直没有停止对她的怀念,放下心中的伤痛。

1957年,毛泽东接到开慧少女时代的同窗好友,也是毛泽东的战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怀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词后,当即和了一首《游仙》,词曰: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961年。毛主席写了一首律诗《七律·答友人》,毛主席自己说:“《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幸而,中华民族是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幸而,古老的三湘大地哺育出了一个具有伟大爱国情怀的英雄毛主席。

他有情有义,舍小家为大家,他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他说到了,也做到了,这是多么难得,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党史,可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纵观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人民大众福祉而殚精竭虑的一生,也是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情日渐浓郁的一生。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毛主席是这样要求的,也是带头这么做的。生为人民,死为人民,一生廉洁为民,严于律己。

毛主席没为自己和家人谋取半点私利,生活上唯一的奢侈就是一碗红烧肉,却吃不上。

纪登奎的夫人王纯回忆:

“三年困难时期,“几个女同志听说主席营养不良导致浮肿,一方面不信;另一方面关心,结伴去看主席,发现是真的,我还亲手摁了主席的腿,手指印很清晰,主席的确患营养不良浮肿病。

当时,我们都哭了,说这么大的国家,供主席一天吃一头猪也供得起,为什么不吃肉? ”

毛主席是爱吃红烧肉和鱼,但国家困难时候饭桌上全部素菜。一次身边工作人员偷偷给做了一碗红烧肉,结果毛主席生气地说:“现在什么时候,老百姓都饿着肚皮,我还要吃肉,谁做的,他要想吃,他拿去吃。”

毛主席反复强调:“我们有困难,人民更困难,我们任何时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们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他反复告诫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

他始终为政清廉,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亲朋故旧提的要求,他公私分明地给予说理教育,按原则办,按规定办,决不搞特殊。

对于子女,他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反复告诫子女做一个普通人,不允许子女打着他的名义办任何事。

他没为子女留下任何家产、存款及金银珠宝。他常常鼓励亲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活。这种基于人民情怀而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人格特质,可谓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但毛主席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本真之人。毛泽东一生所得稿酬颇丰,但他很少自己取用,每每得知在家乡的长辈、同族兄弟、表兄弟、老师、同学、邻居,甚至少年时一道看牛割草的朋友生活困顿无以为继之时,他大都慷慨解囊给予补贴帮助;

他代杨开慧向岳母杨老太太尽孝,自新中国成立始,每年给岳母杨老太太寄两次生活费,每次600元。有时秘书忘记了,他便叮嘱要补寄。

他的睡衣整整用了20年,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他不同意。

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毛泽东终老时穿的睡衣,七十个补丁啊!看了让人心酸啊!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开国领袖啊!

今天的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展柜里那一件件仿佛还带着余温的展品,依然在无声地刻画着领袖崇高的精神风范。

心怀感恩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透过厚厚的玻璃,感动于他那“千古一人”的人格魅力。

毛主席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他老人家去世时,将124万多元稿费,包括所有遗物、遗存、藏书等,都交给了党。

1994年5月雷洁琼为韶山毛泽东遗物展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八个字正是毛主席光辉一生的最好总结。

雷洁琼为韶山毛泽东遗物展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复印件)。

结语

终其一生,毛主席追求的是让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沉重的枷锁、迎来崭新的发展和希望;追求的是中华民族摆脱深重的民族危机、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追求的是古老的中华大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临终前,他不顾重病,依然关注着国内外大事,忧国忧民。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后辈,恐将夙愿,付诸东流!”

回望历史,百年已逝,地覆天翻。尽管共和国的历史上有曲折,有黑暗,但是,人民的血没有白流,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早晨的日出像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的黎明那样地壮丽辉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如今,岁月无殇,山河无恙,我们还在风雨兼程稳步走向更远的地方。

然而,在这片骄傲的土地上,竟似乎永远镌刻这样四个大字:润泽东方。他的思想穿越时空,俯瞰大地,长鸣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