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可能不少家长已经重新返回工作地,又开启新一年“打工人”的生活。但是回家过年所带来的“影响力”还余温犹存。

网上有句流行的话:儿童才喜欢过节,而成年人害怕过年因为毕业后你才发现,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这代表着思想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就说压岁钱吧,足以产生很多麻烦。

真实存在的现象:压岁钱可能成为家长之间矛盾的起源

在我们的思维中,非常重视礼尚往来和家族关系。过年期间也是很生动的体现。长辈给正在成长的学生表示一点心意,这代表着一种体恤家族后代的情怀和责任。

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越来越高的标准,也必然成为经济上的负担。根据人民日报之前的调研显示,从80后到10后这几代学生,平均标准已经从100元上升为500元。

虽然家长们的平均收入比以前多了,但是增加的速度显然不及“人情世故”增加的速度。而且,这个标准往往还跟城市的大小没有最直接的关系。

就拿笔者所在的辽宁省为例吧,有的四线小城市,普通家长一个人的月薪才2500元,但压岁钱每人至少五百起。

少了“拿不出手”,可如果家族里娃多的话,怕是真的需要勒紧自己家人的腰带。难怪很多家长变得不喜欢走亲戚,是真的“走不起”。

而且,因为这件事产生隔阂的情况也不少。每个人对于礼尚往来的理解不同,如果别的家长没有“回礼”,或者数额没有达到期待。

这种不平衡就是各个家长之间矛盾的起源。特别是对于本就家境不好的人,为了维系良好的亲戚关系,让自己家里省吃俭用。结果发现对方并不领情,还习惯占便宜。

压岁钱对比图火了,广东的标准对成年人和孩子都很友好

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对压岁钱持否定态度。包括家里有学生的情况,很多人也宁愿不收这份钱,互相“图个清静”。

看看各地的标准有多高,或许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网上的各省压岁钱对比图火了,不同的版本会略有参差,但是还是能发现些规律。

东北三省是500元起,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北部、西北地区,约300至500元。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部和东部省份略高些,在800至1千。

再往南,除了四川、湖南为800元,云贵那边就是三四百即可。不过东南方向的福建等地标准就比较高了。3500元只是平均数,福建的个别城市甚至超过万元以上。

大家可以参考图片里的信息,这里就不逐个说明了。可见,压岁钱对于家长们而言,属实算是不小的开销啊。

以前可能长辈们喜欢家庭聚会,看着那么多娃,是种天伦之乐。但现在一些长辈在这个期间内心的真实想法,变成了不愿见到年轻人抱着娃登门。

这种行为甚至还可能被视为“来讨钱”,弄得双方隔膜更深。不过在众多省份中,广东可谓“独树一帜”。他们通常只是给五块到五十块。

看起来好像有点“抠门”,实际上对于家长和孩子都很友好。首先,站在家长的角度,负担大大减轻,不必因为压岁钱而犯愁;所以亲友相聚不会因此影响心情。

其次,因为数额较少,就不涉及“礼账”,不必记着是否欠人情。这样家长之间少了思想负担。初衷显得更为纯粹,给多给少纯属是对学生们的一点心意。

而对于晚辈来说,这种方式也未必不是好事。正因为数额少,所以能直接留在自己手里。广东的同学表示,一般这些钱都直接拿去买喜欢的零食或玩具,不必攒起来。尤其在儿童的眼里,这种“零钱”才是过年时真正的快乐体验。

如果广东的习惯得到普及,你支持吗

综上,很多外省的家长在了解广东压岁钱标准以后,开始表示支持和认同。更确切地讲,这叫“利是”或者“利市”。

正如上面提及的优点,对成年人和晚辈,都显得更为轻松。只有关系特别近的人,才会拿出千元以上的压岁钱。

或许这种方式,更适合当代的家族关系模式。因为现在一个人的成长和立业,基本都是靠“小家庭”。即使亲戚再有本事,互相之间多半没有什么瓜葛。

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压岁钱,而不是全部按照高标准。普通关系的娃来作客,只给小包,既表达出美好的祝福,又不会给双方增添负担。

话题:广东的方式你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