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1915年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严重干旱,特别是圣地亚哥(又译圣迭戈),正在经历历史上最漫长的干旱期。
极端干旱,让距离圣地亚哥不远的莫雷纳水库几乎要干涸,水位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民众生活用水受到限制,怨声载道;加上明年这里还得举办博览会,如果再这么下去,肯定会影响到博览会的参展人数。
两头的压力,让圣地亚哥的政府焦头烂额,干脆急病乱投医,
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小有名气的“造雨者”——查尔斯·哈特菲尔德身上。
那查尔斯·哈特菲尔德什么来头?他又为何被称为“造雨者”?老规矩,烦请各位读者老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作者点个免费的赞和关注,谢谢大家。
下面,脑洞君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查尔斯·哈特菲尔德,这位与百年前那一场滔天灾难永远捆绑的硬核狠人。
因为这人的名字又长又难念,下面就用老哈称呼他。
老哈1875年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本职工作是洛杉矶一家缝纫机公司的销售人员;
而造雨这项业务算是他的副业,或者说是业余爱好。
尽管干着销售的工作,但老哈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哪怕是民间的科学家也行。
所以空余时间,他会阅读气象学、化学以及农业方面的书籍。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老哈居然自学成才,变成“业余科学家”。
1902年,他发明了一种混合23种化学物质的药剂,取名为“雨水促进剂”;这是他第一个发明,也是最后一个。
完成发明之后,老哈声称自己的“雨水促进剂”,可以完成人工降雨。
后来,他在自己父亲农场的一个风车塔顶上,完成了首次试验。这种奇怪的混合物,还真的迎来了一场降雨。你问我23种化学物质具体是啥?
别问,问就是不知道。因为老哈说是商业机密,从来没有透露过,当年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秘方。
但是,这并不影响老哈后来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造雨者”。
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相信老哈真的能造雨。可老哈是销售人员出身,凭借着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嘴,加上还可以“先造雨,后付款”,
老哈在“创业初期”,很快就接到了一些造雨业务。
从1904年开始,老哈陆续接到一些缺水农场主的“造雨”订单,报价是50美元一次。很多农场主,起初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成了血赚;不成又不收钱,自己怎么都不亏。
可没想到的是,老哈真的有点东西,帮助加州一些缺水用的牧场主和农场主实现降雨。
甚至有的农场主,看到真的降雨了,还会多给50美元。
那么老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一般会在需要降雨的地点,提前搭建一座塔台,随后把“雨水促进剂”倒进装满水的箱子里,让其产生的烟雾飘向天空。
这个方法科不科学,当时的人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老哈真的完成了“造雨”。
于是,“造雨者”这个名号不胫而走,老哈也渐渐出名了。
1906年,当时的《埃文斯维尔日报》,还专门在报纸上刊登了老哈造雨的事迹。
出名之后,老哈造雨的报价已经提升到1000美元一次。先低价打开市场,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建立品牌和口碑,然后再涨价“割韭菜”;老哈不愧是销售人员出身,
这一套玩得简直不要太溜。
好了,让我们回到一开头说的事情。
1915年末,极端干旱把圣地亚哥政府逼得走投无路,以至于他们把目光看向了老哈。
1915年12月13日,受到邀请的老哈,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政府大楼。
在这之前,他已经完成了17次“造雨”,被民众称为“造雨者”。政府有求于自己,老哈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冤种”,开出4000美元一次的高价。
很显然,4000美元一次的“造雨”,着实有点昂贵。部分圣地亚哥政府议员,认为这个交易是极度“愚蠢”的,但解决干旱问题又迫在眉睫。经过投票表决之后,大多数议员同意试一试,但必须达到规定的降雨量。
老哈表示,想要规定的降雨量,那可就是另外的价格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老哈通过“造雨”把莫雷纳水库装满,就能拿到1万美元的报酬。
当然,这一笔报酬也是按照规矩,“造雨”成功之后才收取。1916年元旦刚过去,老哈就按照约定,带着自己配好的药剂,在莫雷纳水库旁建起了一座6米高的塔楼,
高塔上还放着一口大铁锅。
随后,老哈便将混合了23种化学物质的“雨水促进剂”,倒入装满水的铁锅里,现场顿时浓烟滚滚。
当时一位目击者称,这些化学物质挥发的烟雾,闻起来就像是“一个林堡奶酪工厂发生了爆炸”。
1916年的1月5日,大雨果然来了,干旱的圣地亚哥迎来久违的湿润。当地民众也非常高兴,甚至把老哈奉为神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安的情绪攀上圣地亚哥民众的心头。
因为这场大雨,持续得太久了。
从1月5日往后近一个月时间里,降雨只在1月20日和21日,短暂地停歇两天。
这场雨创下圣地亚哥的降雨量纪录,也引发了当地历史上最严重的滔天洪灾。很多公路和桥梁被冲毁,斯威特沃特水坝的一角倒塌,翻卷的巨浪无情地冲刷着圣地亚哥,房子、牲畜、树木都冲走。
就连位于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大街,都淹没在1.5米深的洪水里。洪灾造成22人遇难,累计损失接近800万美元。1916年的800万美元,大家想想是什么概念。
而这场史无前例的洪灾,也被当地居民叫做“哈特菲尔德洪灾”。
老哈“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但当地政府和百姓却恨他入骨。所以“造雨”成功之后,他就灰溜溜地跑了。不过,老哈并没有放弃索取报酬,1916年2月4日,老哈现身向政府索要1万美金的报酬。
圣地亚哥政府反手就把他告上法庭,表示给报酬可以,
但老哈要赔付洪灾带来的近800万美元的损失。于是双方开始扯皮,一边想要报酬,一边想要赔款。
双方来回扯皮20多年,直到1938年撤诉,老哈都没拿到1万美元的报酬,当然他也不用赔款。尽管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但老哈的“造雨”业务没受到多大影响,反而还在1921年,帮加拿大的梅迪哈辛特地区“造雨”成功,并获得2.5万美元的报酬。
后来,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罗斯福为了拯救经济大兴土木,
修建大量水利工程,美国很多地区的用水短缺问题得到解决,老哈的“造雨”业务就此遇冷。到1958年,老哈便带着他的造雨化学秘方离开了人世。
至于老哈是不是真的会“造雨”?有的人觉得他会,有的人觉得他不会。不过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老哈并没有掌握真正的造雨技术,
其大概率只是一个比较准确的天气预报者,毕竟他曾认真研究过气象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