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理论上一个人到18岁就算成年,可是真正令人成长的不是年龄,而是经历和认知。最明显的分水岭,大概就是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区别。
所以也有人说,毕业走出大学,真正需要靠自己混饭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成人礼”。只不过相比鲜花和掌声,很多同学首先要经历的是面对现实差距之后的失落感。
而且这种认知层面的颠覆,通常比想象中更多。比如,上学时同学之间也存在家境、父母职业等方面的差距。但这种区别所带来的不同,却是许多人意想不到的。
“毕业后得知室友上岸,才知道除了公务员还有事业编”
网络时代,看似是信息爆发的时期,即使原本跟自己不是一个圈子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想法也能展现出来。然而,真正有效的信息,往往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就比如鼎鼎有名的烟草公司,虽然很多人知道其待遇好,但别说是参加考试,就连报名渠道对普通毕业生来说也非常有限。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有时好工作难求真的未必是你实力太差,而是压根不清楚要去哪里能发现机会。企业如此,体制内也是类似的道理。
一位女大学生分享了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引发很多网友相似的感慨。她之前就读于某二本大学的文科专业,本身这类专业的就业率就不是很好。
而且二本水平,又不是学生干部,在比较好的单位里,体现不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现在连应届生求职都很内卷,院里的学生会主席,也只是进了建行当柜员。
所以她也从没想过自己能找份相对体面的工作。节日期间室友在群里相互问候近况,她才得知有位舍友“闷声”上岸,进入了老家的事业单位。
女大学生既惊讶于同学悄无声息地拿到了编制,同时也无奈地发现:原来人家在大三结束后,家里事业单位的亲属就在帮忙留意;大四期间室友没实习,而是在准备考试。
而自己直到听说人家已经上岸,才知道想要拿编制,除了公务员还有事业编这种考试。这种感受尴尬而无可奈何。这就是“信息差”吧。
更多人感受到,信息差带来的差距不可想象,从上学就开始了
笔者想起一句很经典的总结: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而决定认知的,往往就是过往所获取的信息。你所见过和知晓的东西,才有可能帮你争取到新的资源。
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信息差”属实不可想象。学生们看似处在相同的“起跑线”,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因为这个因素带来的差距却会明显地拉开距离。
不用说毕业,其实从上学时期就开始了。比较典型的就是高考方式。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学生,只是用最普遍的裸分形式,也就是说笔试时考多少分就是最后成绩。
而一些“内行”的家长,早就开始了解加分规则和保送途径。要么切换到不那么拥挤的赛道;要么即便在同一个赛道,也尽力增加助力。
这就好像是学生们平时玩游戏,有的人完全靠努力;有的人却花钱买装备。这就是说,后者可以用更为轻松的方式获得满意的结果,说到实力未必就比得上前者。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难道“装备”就不是实力吗?在现实中,信息差往往就成为“装备”。上学时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毕业后获得好工作的机遇,都跟它有绝对的关系。
普通同学只能从自身开始,努力减少信息上的劣势
那位女大学生的体会,虽然听起来很尴尬,却是不少毕业生的真实状态。很多人是家庭里的“第一代高校生”,几乎很少有人能指导考试和找工作的方向与技巧。
想要进入体制内可能就更难了。但想要改变这种难题,需要大学生做个“有心人”。如果跟大多数人一样,迷茫地度过高校时光,逆袭的可能就很少。
普通同学在个人和家庭实力方面都有限,能获取的有效信息也不多。这就更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先从网络上的消息入手,多留意毕业生谈论的话题。
并且建议同学们多跟高校里的辅导员和院系的老师交流。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说不定那句话就能受益。没有人主动告诉你,但同学们可以自己多试探和寻找。
【话题】你是从什么时候感受到信息差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