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有很多种解读,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北宋给的钱不多,是很划算的盟约。这是一种非常糊涂的算法,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不正确。

北宋每年给辽国的物资是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萧太后要的可是真金白银的十万两银子,根本就不是折合成十万两白银的铜钱,大宋的铜钱同样也不能折合成丝绸顶账。辽国很少制造铜钱,国内大规模使用北宋货币,但它严格控制北宋货币的流入,也知道条约上要北宋用铸币付账会出大问题。辽国上层读书不多,但基本的古代货币常识可是知道的,更不用说北宋晚年还干出了铸币大贬值这样的事情(盟约物资是一年一给的)。

契丹人的要价让北宋政府很肉疼,不得不求助老赵家的私人储备。唐宋时期不是明清,每年的白银产量只有几万两,唐朝鼎盛时期每年白银产量不过三万多两,有时一年只有几千两;北宋财政收入最多的一年,白银收入是“银以两计者五万七千”,辽国的白银要求已经是北宋政府每年白银收入的两倍,是北宋内府白银总储备的五分之一。北宋每年的丝绸收入是百万匹,最多的一年是“绸绢以匹计者一百五十一万”。二十万匹丝绸似乎也是辽国上层精心选择的数字,因为当年赵匡胤说过要用20匹丝绸换一个契丹人脑袋,要用左藏库藏满几百万匹丝绸杀尽契丹青壮。辽国的要求不是北宋财政收入的“一根毛”,它卸下的其实是北宋财政收入的一根大腿。

如果这还不够直观,可以用北宋和明朝进行一下对比。北宋给辽国的丝绸数量是明朝和日本每年交易额的两倍,明朝可是用十万匹丝绸就让日本白银大量流出,让日本幕府都头疼。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明朝才给了这个顶级大BOSS丝绸26432匹、绢90127匹,数目刚到北宋每年馈赠的一半,就这个数目的丝绸,也先就高兴得像过年,拿到礼物的当年就称帝了。明朝赠送给朝鲜、东南亚君主的丝绸,特别看重的对象才给上千匹。

第二个被人忽视的危害就是北宋彻底丧失了唐朝继承人的地位,没在北方各族群众心中成为华夏理所应当的代表。这也是汉唐时期见不到情景,突厥可汗等外族首脑身上可真有唐朝的兼职,西域各国、各族的国王首领还都在唐朝藩镇中当军官,华夏君主的地位远在周国各族首领之上。

澶渊之盟签订前,辽国还担心华北地区的汉人民心。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和辽国以兄弟相称,辽国取得了和北宋相当的地位,辽国就以唐朝的继承者自居。在北方知识分子心中,华夏和汉族已经转移到了东北和内蒙,真没两宋啥事。比如元好问就把华夏中州从河南搬迁到了内蒙阴山。元好问是金朝末期的知识分子,但他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辽代,辽国就以中国北朝自居,把宋朝称作南朝。辽国君臣也非常注意宣传,他们把澶渊之盟的馈赠叫做“纳与契丹”,“纳”这个词可是下属送给上级的礼物的专用名词。在澶渊之盟的作用,到了金代南宋更是成了北方儒家知识分子口中的“岛夷”,女真人和金朝反而成了汉人和华夏。

因为辽国和北宋和平相处,也得到了北中国主人的名分,华北的汉人也把辽国、金国和元朝看作是正统皇朝,崖山的苦果其实就是澶渊之盟时栽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