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水利学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他曾任秦国蜀郡的那守。关于他守蜀的年代,东汉应劲认为在秦昭王时,东晋常则认为是在秦孝文王年间。李冰在守蜀期间的最大业绩,就是兴修水利。他曾经谐开青衣江的涵岸(今四川夹江境内 ),导治什加等县的洛水和疏通邓峡等地的汶井江,又穿凿广都(今四川双流境内)盐井诸池。而以修筑都江堰工程最为著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蜀郡,约在今四川省的中部,崛江由北而南流贯其间。氓江源出氓山南麓,南流经灌县出峡,在乐山会大渡河,于宜宾归入长江。它的上游山高岭峻,谷深水急,到灌县以下地势平坦,水漫流缓。每年夏秋汛季,由于受到水量很大的大渡河争流的影响,崛江下游出水不快,往往在灌县以下的平坦地区泛滥成灾。待到洪退天晴,局部地区又每每缺水遭旱。秦国蜀郡的政治重心在成都一带。因此,消除氓江水患,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秦国对蜀地的统治和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冰治水,据《史记·河渠书》所载,是“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 余则用 溉浸,百姓维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又据常的《华阳国志》记载,李冰治理崛江水利工程的经过大致如下:李冰曾对氓江沿岸的地形和各段水情作了认真的调查研在此基础上,他首先在灌县一带修筑分水堰 以 分 散 水究。势。在当时,这种工程难度很大,李冰运用先民的 治 水经验,就地取材,编成大量竹笼,用以装填卵石沉于江中,垒砌起分水堤堰。因堤堰上尖下宽,形如鱼嘴,所以称为“分水鱼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水鱼嘴以下修筑了金刚堤,它分内外两堤。鱼嘴和金刚堤将崛江剖分为内江和外江,堤西为外江,堤东为内江。外江原系眠江正流,水量丰富。李冰在外江下游开凿了许多渠道,既供分洪排水,又兼灌溉之利。

内江在灌县城西、玉垒山之北。李冰为了畅 通 内 江 水流,采用积薪烧岩的办法,在玉垒山开辟了一条宽约二十米的渠道,称“宝瓶口”。内江水经由宝瓶口而下,分别流入走马河、蒲阳河和柏条河等,成为穿越成都平原的灌溉、航运渠道,最后归入沱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瓶口西面那一部分被剖离的玉垒山,称“离堆”。从金刚堤的南端起,至灌县西南的离堆止,李冰修建了一条全长二百米的“飞沙堰”,也是用装填卵石的竹笼 堆砌而 成的。它是内江的溢洪工程。堰的高度略低于堤岸,以便进入内江的过量洪水可以漫过堰顶还归外江。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既保证了内江系统的灌溉、航运之利,又可防止水患灾害的发生。

李冰在这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基础上,还挖掘了许多渠道和设置了许多水门。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以行舟。据统计约有分支河流五百二十多条,分堰二 千二百多道,渠道总长为一千一百多公里,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古亩( 古亩合今亩五分二厘)。这是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它的兴建,基本上解除了成都平原的水旱灾患,使得蜀郡千里沃野,“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当时人们称此工程为“渝堰”(据《水 经注》,堰在 水上,故名);后因它在古时都安县境内,所以 也称“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为“都江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维修都江堰方面,李冰还创造了码栏断流、掏挖淤沙的施工办法。相传“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也系李冰所制定。

李冰知识十分渊博,据载,他通晓天文地理。他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充分利用天然形势的作用,使水道的干支交错,沟渠纵横,其设计能兼顾灌溉、排水和航运之利,施工坚持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易学。正因为如此,所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二千余年,还能得以保存,并且随着历代的维修、整治和开辟,不断地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今天的都江堰和历史上的都江堰,虽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它的基本规模和主要设施,都在李冰修建时就已经具备了的。他制定的建设和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办法,也为历代人们所重视,所借鉴。长期以来,李冰的名字一直与 都 江 堰 齐名,他的事迹广为人们所传颂。至迟在唐代,灌县就出现了纪念李冰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