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满江红》从未被选编进教材中!

这几天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十分火爆,票房一骑绝尘,它火到什么程度呢?韩红编曲的剧中BGM现在各大短视频中都在应用,剧中出现的拍摄场地现在是打卡圣地。

就连岳飞的故乡河南汤阴的岳飞庙,现场背诵岳飞的《满江红》可以免门票,现在已经超过4000人被免票,在现场,每个人背的慷慨激昂,仿佛要追随岳将军去打仗一样。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的意义,算是达到了,这才是电影的作用。

还有就是河南某地秦桧的跪像,以前过年的时候也有不少游客过去打两巴子,现在排队去打秦桧和其老婆众家人的脸和脖子,总之可以看得出来,张艺谋的《满江红》电影还是很成功的,大家想起了岳飞,想起了秦桧,也想起了精忠报国和《满江红》,不过关于岳飞的《满江红》被移除教科书这件事吵上了热搜,而专家的回应更让人大跌眼镜。

岳飞的《满江红》从教材中删除

鲁迅的文章逐渐消失在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被批评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连《谁最可爱的人》也被移除了教科书中。

而岳飞的《满江红》从教材中删除最近的争议很大。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所谓的专家们也给出了理由。

其一是因为该内容在渲染血腥暴力,比如其中有一句经典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想想都过于血腥,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对幼小的心灵造成重伤。

简单来说就是“暴力文学”,所以要废。

其次是有专家质疑该内容并不是岳飞所写,理由就是文中提到的“踏破贺兰山缺”,该地方和岳飞抗金路线不一致,是别人所写。所以要废。

再者便是内容所写不利于团结,因为宋金两国说白了就是“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怎么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呢?所以要废。

针对以上三点,大家先不要骂,我自己来骂就好。

先说“暴力文学”问题,自古以来,哪场战场不是杀戮?自古以来,哪个军人不是热血男儿?看看现在的选秀,看看现在的浓抹眼妆的小男生, 一口罐头都是“好凉凉”,难道要后辈都变成“娘炮”吗?难道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时候,给他们跳一个扭屁股的舞蹈或是唱一曲夹子音他们就不打你了?

想想抗美援朝,想想美轰炸南联盟、入侵伊拉克,哪一个是温柔的?哪一个是搔首弄姿的?没有!都是长枪短炮,都是炮火连天!

再说不利于内部团结。那抵御匈奴的卫青、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还有文天祥,都是窝里横和不识大体?这话说的,让我无话可说!

还有那个质疑不是岳飞所写的说法,麻烦多读读历史,在我们历史上,不只是宁夏有贺兰山,磁县也有。再去看看地里,两者因为地形的原因,一个是山路一个是平坦的路,所以哪个更利于行军打仗呢?

岳飞的《满江红》从教材中删除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因为很多课文都被删除过,但是否定一个民族英雄,那就是大事。

那再反思一下,为啥课本上要出现一个爱迪生,而且是一个假故事?还有一个改进蒸汽机的瓦特?那我们自己的人为啥就不能上呢?

美在对付我们的《十条诫令》中就提到,要让他们的青年,沉迷于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等等。

也有人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而不敬重爱惜,是无可救药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缺像岳飞这样的人物吗?不缺。可为啥是这样的局面?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大家以为是某些专家将岳飞的《满江红》删除教科书的时候,教育专家回应称,从来都没选入过,何来的删除之说?

没有被选入的岳飞的《满江红》

在1月28日的时候,知名教育作家吴小轶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即便是用,也是很少地方且时间有限。

吴小轶还表示,《满江红·怒发冲冠》只在1960年出现在北京的一本语文课本上个,而且使用一年就停止了。

很多人看到的可能是秋瑾的《满江红》。

也有不曾透名的语文老师表示,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没有岳飞的《满江红》,即便是此前的很多版本也是如此。

那为啥大家觉得是被删除了呢?很多人还表示自己明明就是会背,这是怎么背的?难道是刻在脑子里的记忆?

专家就表示,这很可能是因为一些综艺一些节目,多次提到了岳飞的《满江红》,再加上爱国情怀和民族英雄的特点,使得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去接受了,这才有了“错觉”。

但是对于这种解释,还是有很多网友是不能够接受的,觉得就是自己明明在小学或是初中课本里读过,但就是查不到。

如今来看,也不用再争议,岳飞的《满江红》确实没有在课本里。

也有人感慨,当下《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经重返课本中,不知道岳飞的《满江红》的何时出现在课文中,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诗词,了解这样的民族英雄。

期待吧,也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