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的疫情已经没有像刚开始那会那样令人有很强的危机感了,但是局部疫情还是有的,此起彼伏,我们依旧不能放松警惕,要避免出现“点线面”传播,预防疫情进一步传播和扩散。马上就是国庆长假了,会有很多人出行,外出旅游或者返乡,人员流动是比较大的,那么,如果从中、高风险地区回来的,是否应该延长隔离期呢?要注意什么?毕竟此前有多次检测才测出阳性的例子,很多人有这个担心也是正常的,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聊。

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近期疫情地区的情况:

黑龙江和福建两地的疫情受到大家关注,到9月29日,黑龙江新增本土病例8例,福建新增3例。

哈尔滨市疾控中心表示,这次疫情,病毒的传播是非常快的,力度也比较强,苏日安感染的来源不是特别具体,但感染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好在,发现病例时处于早期,对于中高风险地区都及时进行了管理,封闭隔离,严禁聚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感染风险。

福建的疫情源头疑似是境外人员返国出现的,这位男子在隔离期间曾多次进行过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确实30多天后查出了阳性。所以很多人因此觉得有必要延长隔离期,也认为病毒具有超长的潜伏期。

但其实,多次检测才确诊的例子在此前就出现过,这跟多种因素有关,若因此就认为病毒具有超长潜伏期,是不严谨的,因为感染的时间其实是比较难确定的,一个月后才发现,不一定代表它入境前就已经感染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属于个例,大家不必过于恐慌。

而对于出现疫情的地区,从发现病例开始,我们的防控措施就紧随其后,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此前其他疫区的情况,其实我们就能看出来,只要严格落实,是可以预防疫情外溢的。

那么,是否应该延长隔离期?

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后,或者本身是高风险人群(如来自高危国家的入境人员),在14天的隔离期之后,再进行7天的自我居家隔离或健康监测,在此基础上是否还需要延长隔离时间?对于这一问题,我国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还不需要延长。加强高风险人群在隔离期间的健康监测,是比较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做好隔离和防控措施?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做好日常防护工作,及时接种疫苗,依旧是重点。若是假期有出行计划,在出行前最好要做好调查,若身体出现不适,建议取消,在旅途中,尽量少聚集,佩戴好口罩,排队时注意保持一米距离。返回后,可以进行自我居家健康监测。

对于入境人员来说,需进行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关于隔离时间,若具备居家隔离的条件,可以在14+7天的隔离期上自愿再进行7天的隔离。集中隔离的话,有不同地区的隔离管理不同,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的要求,应选择相对独立且有比较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场所。对于过了隔离期之后查出阳性的入境人员,应采用不同的试剂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解除隔离后,也不能放松,依旧要做好健康检测工作,尽量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假期即将到来,但我们依旧要防控,警惕防疫漏洞,考虑到国庆假期时间比较长,出行规模可能比较大,尤其是对于入境人员来说,一定要更加做好个人防护,对于在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应吸取之前的教训,加强防疫管理,如工作人员要做好自身保护,清洁人员对于物品的处理要符合规定。

不建议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和其他高风险人群(如高风险岗位人员)去外地旅游。

总而言之,疫情没完全结束,我们就不能产生侥幸心理,不能觉得我国控制得比较好就可以松懈了,要警惕外防输入,所谓一隅不安,不安举世皆危,每个人都做好个人防护,依然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