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战争充满了残酷,因为它随时意味着离别与死亡。正面战场如此,殊不知地下战场也不例外,因此那些能够被选为卧底,去往敌方的内部的人员,个人能力都是十分突出的,就如郝克勇将军。
作为唯一与毛主席联系的卧底,他的优秀毋庸置疑,为此开国后就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是无可厚非。
一、命运般的出生
1914年郝克勇出生于陕西临潼一个耕读世家之中,他的父亲郝鹏程是国军著名将领杨虎城手下一名特种兵营长,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当郝克勇试学年纪一到,就送他进入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国学教育。
再加上敏而好学的郝克勇又非常刻苦,他很快就掌握了除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传统的国学知识之外,还能写出许多漂亮明理的短文,知识储备极为丰富。
15岁那年郝克勇跟着哥哥进入建国中学读书,又进一步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逐步向着进步爱国青年那一挂靠拢,也算是为之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校期间郝克勇在认真学习同时,还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包括爱国宣传演讲,爱国游行,抵制日货,发行进步书刊等。
在参加这些运动的同时,郝克勇也在思考着自己与祖国今后的未来,对此他与哥哥下定决心参军,以革命的方式改变中国。1932年淞沪会战爆发了,郝克勇再也按捺不住内心那一腔热血,与哥哥一同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开始了自己别样的军旅生涯。
二、正式改名范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五月,郝克勇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了成为卧底的前提。原来当时党组织了解到郝克勇父亲与杨虎城的关系,决定让他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破坏敌军计划为我军提供情报。
1938年2月郝克勇被介绍进入国军第38军教导队任政治教员,此后他便开始在38军多次进行宣传,完成了该军顺利与我军进行的统战工作,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
当时在郝克勇的影响下,38军从原本20几个党员发展至600多人,可见郝克勇本人宣传能力有多么突出。并且郝克勇管辖下的38军也逐步被他影响成为了一支纪律森严战斗力强的队伍,令人着实佩服。
不过在佩服他的同时,郝克勇也被国民政府重点注意。为了抑制红色思想在国军内部的蔓延壮大,
国民政府暗地里包围了38军,无奈之下郝克勇只好请示毛主席,询问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方向。
毛主席在得知详细情况后,决定与郝克勇保持单线联系,并且建议对方改名重新更换身份开展工作。再得知郝克勇舅家姓“范”之后,亲自给其改为“范明”,至此郝克勇的“范明”卧底生涯开始了。
三、一生为国奉献
1943年从延安回到38军的郝克勇,向其中工委和赵寿山将军传达了延安方面的指示。从这里也可见,郝克勇优秀的宣传能力早已将38军“策反”。
为了方便郝克勇更近一步“改造”38军内部,赵寿山也配合将蒙定军以“深造”名义外派,给郝克勇在38军留下了职位空缺。一旦郝克勇上任工委书记成功,此时38军已然成为被我党控制的抗日队伍。
此后郝克勇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搜集日、伪方情报工作上。在此期间他多次截获日军与伪军与国军,为了反共为了侵略而进行过谈判的大批绝密文件,给予我党重要信息,受到了中央的表扬。
不过郝克勇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宣传工作,在敌对卧底的六年岁时间里,他先后举办五期教导队,前后发展2000多名干部,再次发展了500多名党员。这批干部与党员,在改造的38军与之后的起义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郝克勇工作一直坚持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在西藏地区任职,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1955年他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而他也一直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作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与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一生都在为民请命为民发声。2010年这位老革命家病逝于北京,享年96岁。
结语
为了祖国放弃了自己曾经的姓名,隐姓埋名在敌方生活工作那么多年,郝克勇将军对祖国的奉献不得不说是巨大的。试问谁又能像他那样如此为祖国无私奉献呢?
这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郝克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