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若是每见到一名官员就点头哈腰敬称对方为“大人”,那是会被人取笑的,因为“大人”只用来称呼父亲。

电影《满江红》有哪些违背历史的设置。

(电影《满江红》热映,浙江杭州岳王庙迎来旅游旺季。IC photo / 图)

昨天看了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网友吹的那么好,也没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批的那么差。

由于我的兴趣在研究宋史,而《满江红》恰恰是一部明确以南宋初年为时代背景的电影,秦桧在剧中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所以我看这部电影,除了看故事情节,更注意影片中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细节。

看完电影之后,我忍不住要吐槽几句,倒不是出于吹毛求疵,而是希望电影工作者能够精益求精。

建筑和诗词时空错乱

我对影视、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一直认为,即使它们明确以某段历史为时代背景,也应该允许虚构人物、编排情节,不必拘泥于史实,这是文艺创作之必需。但是,在那些体现时代背景的细节处理上,还是要大体符合历史。打个比方,你总不能在一部号称是唐代背景的电影中出现身着大清服饰的人物吧。

我要吐槽《满江红》的地方,与此设喻类似。我不针对电影的故事是不是讲得合理,人物是不是脸谱化,演员的表演是不是在线。我只想说,电影既然明确以宋代为历史背景,那么电影的置景就要像是宋代建筑的风格,影片中出现的官职至少看起来要像宋代的官职,人物的对白也尽量要避免出现后世才使用的称谓。

《满江红》故事发生的空间,是在一座北方大院之内。但这座大院明显是清代风格的建筑,毫无宋代建筑的风韵。你在这个大院内演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那还说得过去,用来讲宋代故事,就难免会让观众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了。

电影中出现的军职、官职名称,如“亲兵营统领”“副统领”“宰相府总管”之类,虽然观众一看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给我的感觉也是怪怪的,因为这不像是宋代的职位,既然以宋代为历史背景,为什么不更加考究一点,给人物的职务安个更有宋代风格的名称呢,比如你用“提辖”“虞候”之类也好啊。感觉主创人物在这方面偷懒了,至少是不那么考究细节。

还有一处相当低级的破绽,更是不考究、不认真的表现:剧中舞姬唱了一曲宋词:“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宋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下半阙。问题是,蒋捷为南宋末词人,你让生活在南宋初的舞姬唱南宋末的词,这不是叫刘禅自己说“扶不起的阿斗”吗?

(游客们在岳王庙悼念民族英雄岳飞。IC photo / 图)

宋朝官员不叫“大人”

最令我接受不了的是,剧中人物每见到一位军官或官员,都毕恭毕敬地称呼对方为“大人”,什么“何大人”“武大人”,满银幕都是“大人”。我们要明白一个知识点——在宋代,下级遇见上级、平民遇见官员,不可能像剧中那样当面称对方为“大人”。

这个问题,清代学者赵翼有过非常详细的考据:自先秦直至两宋,“大人之称,只以称父母、伯叔,从未有以之称尊官者”。赵翼还特别提到“大人”一词在宋代的用法:“《梁溪漫志》及庄绰《鸡肋编》亦谓:‘世惟子称父为大人,若施之于他,则众骇笑之矣。’可见宋时犹以大人称父母,而不加之达官贵人也。”

宋朝人若是每见到一名官员就点头哈腰敬称对方为“大人”,那是会被人取笑的,因为“大人”只用来称呼父亲。

见官称“大人”之风,是从元朝开始的,明清相沿,到了赵翼生活的年代,“大人”之称已经泛滥,京官、巡按、督抚都被称“大人”。如果拍明清背景的影视作品,剧中人见面称“大人”,那是没问题的,但宋代没有这样的称呼习惯。

另外要说明的是,宋代及宋代之前,其实也有书面上以“大人”指称官员的例子,如《后汉书·岑彭传》:“韩歆,南阳大人。注:谓大家豪右也。”但这里的“大人”只是第三人称,跟当面称“大人”的第二人称并非同一回事,用赵翼的话来说,“唐以前称贵官为大人者,乃从旁指目之词,而非觌面相呼也。觌面称大人,则始于元、明耳。”

那么宋朝人见官怎么称呼呢?赵翼考证说:“考唐宋以来,仕宦相呼敌以下或称字,尊长称丈,公卿贵官则称其官位。”意思是说,对方若为平辈或以下,则称其字;对方为尊长,则称“丈”;对方为公卿贵官,则称其官位。

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文史知识,影视创作者如果稍微用心一点,都不应该在一部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作品中,出现无数次的“大人”称谓。

我为什么特别在乎这个问题?因为这些年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觉得,现在许多人,包括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以明清史为镜像来想象宋代历史。我认为应该纠正这一点,重新好好发现更真实的宋朝。

最后还是要感谢《满江红》电影,因为它带动了大众对岳飞、《满江红》词及相关历史的热烈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