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月30日,遵义道桥集团召开2023年生产经营大会,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袁建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公开宣布“抓好债券刚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遵义道桥这份表态,让债券投资人高兴,让银行债权人落泪。遵义道桥集团此次行为,更加证明了:“城投公司如果到了债务压力山大,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是要放弃非标债,只保标准城投债券的”。

2022年12月30日,贵州遵义市最大城投发债主体——遵义道桥在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了关于推进银行贷款重组事项的公告。

公告称,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以债权保全为前提,经各方友好平等协商,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年至4.5%/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债券中期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遵义道桥实现营业收入6.73亿元,归母净利润-2.8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约36%、1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息债务总额为458.58亿元。

在金融人士看来,遵义道桥银行贷款展期已经在预期之中,早在2022年7月就有相关消息传出。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投贷款展期也并不新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31日,累计31家城投主体(含子公司)存在银行贷款的逾期、欠息或展期现象,逾期主体共分布在12省份。其中2家主体相关风险贷款余额较多,累计超过60亿元,另有6家主体余额超过20亿元

遵义的借新还旧为什么滚不下去了?

遵义的借新还旧为什么滚不下去了?

这个问题其实用两组数据就可以解释。

第一组数据就是债务总量与结构。

年前常被自媒体提及的数字:“66”万亿的城投债务,这个数值准确吗?

答案是:远不止。但无所谓

66万亿的出处,应该是企业预警通的[2022年城投平台大全.xlsx]里面披露的所有发债企业的2021年末有息债务总计是66.6257万亿,但实际上,还有大量未发债城投的债务没有被统计。

在这66万亿的债务中,城投债余额约为16.5万亿,约占整个发债城投债务中的1/4;银行信贷44.5万亿,才是真正的大头。如果再加上只有信贷融资的非发债企业,银行对于城投的信贷远不止这个数字。

所以,在这个债务结构下,城投借新还旧的能力取决于所在区域内新增信贷的投放能力,而非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区域资金融通的融资能力。

那么,用第二组数据就能解释为什么遵义所在的贵州,会被作为“债务展期”的示范区。其核心原因是:区域新增信贷的能力受到了能力限制。

2022年末,一共有八个省的贷款余额高于存款余额,也就意味着这八个地方的存贷比是超过1的。

存贷比已经不再作为银行监管的指标。但是存贷比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地区金融资源与地区金融风险,地区过高的存贷比意味着地区信贷资金不足,信贷投放自主权弱,大概率需要总行进行资金调拨。更重要的是,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协调本地银行滚续城投债务问题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所以,单纯依靠地方金融资源和政府协调,已经很难维系原有的借新还旧,必须更高级别的资源协调

如果仔细看看这八个省,除福建外,都是曾经或现在的城投网红。而在这其中,贵州只不过是最离谱的那个而已。

贵州存贷差首次转负是2019年9月,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广西、云南的转负首次出现于20年9月和21年2月,天津则更早在2017年就已转负。这几个时间点和区域利差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一下。

那么,其余几个出现贷差的地区,会不会步贵州后尘,陆续开始展期呢?

如果信贷展期试点扩大,市场又会如何定价呢?

其实,在逻辑上讲,有一个因果推断的基础逻辑经常被倒置。

贵州展期并不是因为有了2号文,而恰恰是因为出了问题才会有2号文,才会展期。展期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那么,其他出问题的地方,会不会也有X号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化债的新动向

贵州化债的新动向

贵州省财政厅1月31日公布了《贵州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为债务化解相关内容:

2022年工作

着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滚动监测各地隐性债务风险,分类有效妥善处置隐患,着力防范债务违约风险。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存量债务展期、重组,缓释债务短期偿付风险。合法合规稳妥有序化解债务,疏堵并举降低风险等级。强化债务管理监督,坚决遏制违规新增隐性债务。

2023年工作

更加稳妥化解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系统谋划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体制机制。通过争取中央支持、金融机构展期降息、盘活资源资产等方式,推动各地将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利息足额纳入预算,为基层财政秩序回归正常、提高在资本市场信用奠定基础,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系统解决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体制机制,逐步推动地方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分类防范化解风险。强化法定政府债务管理,严格落实政府债券本息偿付约束机制。争取高风险建制市县降低债务风险试点等政策支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优化地方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债务重组、展期降息,积极有序缓释债务风险。

压实压紧责任,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进化债坚决遏制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严格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严禁国有企事业单位变相举债,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加强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分类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发展。强化制度约束。加强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监督,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专项监督协作机制,对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不实化债、套取挪用专项债券资金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同时,协同做好粮食、能源、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城投债展望

城投债展望

城投债多重利好共振,信用风险担忧减弱:

(1)政府加杠杆,政府债券和广义财政工具或将加码。

(2)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减弱。

(3)地产政策持续加码,土地财政预期改善。

(4)2023年下半年经济由复苏转向繁荣,地方政府表内收入增加。

城投债展望一:从借新还旧转向债务重组,降成本主线进一步明确。

城投债短钱长投的逻辑在变化,随着基建乘数的边际减弱,基建投资效益已难以覆盖高负债区域的融资成本,云南、贵州等地区陆续推动非公开债的债务重组。预计2023年债务展期、重组的范围将拓展到更多区域。

城投债展望二:隐债严监管下,融资环境仍将维持偏紧态势

过去特殊再融资债发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建制县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

(2)区域无隐债试点。未来几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监管格局将延续。2022年经济基本面偏弱的背景下,2022年财政部两度通报隐性债务问责案例,表明地方政府不新增隐性债务是底线,未来几年城投平台的合并、转型与隐性债务的置换将持续推进。此外,银行理财资金回表后银行放贷需求较强,可能对债券的供给构成压制。

因此,2023年城投债供给仍将维持偏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