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虚向实的技能型时代,企业用人对“里子”的重视已经超过“面子”,而求职也更需务实。

文: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2023年初春,在万物复苏之际,又迎来一次招聘季。

而今年的春季招聘季,却与往年大不相同:三年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招聘季,有许多职场人,已经在信誓旦旦的准备找一份或者换一份工作了。

疫情三年来,有人失业,有人断供,有人被迫逃离北上广,有人创业失败,有的企业倒闭……随着去年12月以来的全面开放,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事实上,疫情全面放开后的数年里,找工作的难度并不会减小。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比2021年多了167万,毕业生增幅是十年最高。而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再次破记录。而且在未来数年,高校毕业生仍将以每年逾110万人的规模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就业人口再持续增加,下一年会更难。

在长达三年的抗疫战中,有数据显示,国内有超过46万家企业倒闭,310万家个体户注销,失业人口增加至2.7亿人。国内找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多,企业招聘需求却还会进一步下降,而且企业给出的薪资水平也会相应下降。

那么,在全面解封后的第一个招聘季,会呈现哪些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春招,招聘网站渗透率加速

一提到招聘,就不得不提及火爆的线上招聘。目前,我国的招聘市场分为线上和线下招聘,线上招聘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招聘网站、招聘应用软件等方式招聘人才。

数据显示,我国线上招聘市场的规模,预计将由2021年的714亿元,增加至2026年的2508亿元。2021年中国求职者的线上招聘渗透率为20.3%,仅为美国市场的一半,可见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目前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蓝领工人有2.18亿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蓝领人数为2.08亿人。而现实是,有不少招聘信息并不透明或者难以检索,因此这些信息依然有被招聘平台垄断的现象。

“作为本应是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人才就业服务平台,目前大多数是由私营企业在经营。这些人才服务公司实际上发挥的是国民经济里重要的促进就业率的作用,但事实上大量的就业信息被它们所垄断。”尚和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精益管理研究专家胡光书对中外管理传媒表示。因此,也正是因为“信息差”,给了招聘平台很大的生存空间。

因此,各大平台对相关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息。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影响的三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裁员潮此起彼伏,无论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重新寻找工作机会的职场人,都面临着找工作难的现状。近几年来的裁员潮,企业招聘量又极其有限,更多企业是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下“低能耗生存”,因此在危机之下,招聘网站反而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由于招聘求职是一个低频的生意,所以招聘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我们看到各个招聘平台都在营销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杯上,招聘企业的广告就呈霸屏之势,比如最显眼的BOSS直聘。另外,除了猎聘网、58同城都参与其中,来了一场引注目的借势营销。另外,招聘平台也有新的入局者,像快手旗下的“快招工”也加入战局,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超2.5亿,另外老品牌像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也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有机构预测,中国蓝领群体的线上招聘渗透率预计将由2021年的15.6%增长至2026年的35.5%。同时,预计2026年中国蓝领线上招聘的市场规模,按收入计将达到人民币1,524亿元,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36.3%,超过整体线上招聘市场的增速。

2023年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有专家表示,我国青年失业率将继续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将持续承压,成为中国中国青年失业率明显偏劳动力市场的突出问题,结构性失业及相应的就业困难依然十分严重。

据2022年7月的调查数据显示,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达19.9%,与全球青年失业率的数据14.9%相比高出不少。去年6月,国家统计局曾发布数据,我国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4400万。而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并非一放开就能立刻恢复,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去修复元气,企业更是犹如人们的心态一样,虽然放开但会更加小心,并且就国内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第一,企业招聘人数减少。

以前,职场人信奉“人挪活树挪死”,有机会就会选择跳槽,毕竟为是薪资上涨最快的途径。但近些年却大不一样,许多职场人争相回归体制内,或者许多初入职场者和职场人在追求考编,在当下的外部环境下,人们就业更加求稳。同时,对于用人企业来说,面对招聘也更加理性,不会做较大的人才储备,因为当人才供大于求时,除非业务将会有非常大的增长,才会考虑扩大规模,否则企业的重心一定会放在如何低成本地实现业务增长上。

第二,离职成本高,企业留人力度加大。很多人会认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不怕员工走。但事实是,想走的都是能力强的员工,是企业想竭力留下来的人才。事实上,离职成本一直都是被低估的。当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这一成本高达离职员工薪酬的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至少要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同时,HR通常信奉“第一职责不是招人,而是留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员工也不会轻易跳槽。因此,一些企业由于人才流动率较少,也会减少招聘需求。

另外,像腾讯、华为、字节跳动、小米这样的大企业在裁员,中小企业裁员、降薪更是不胜枚举。甚至国家公务员队伍、医疗工作者、科研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薪。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接下来最难最棘手的不是招人的问题,而是重新启动业务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大行业成为人才招聘主力

那么,在2023年这个春招季,国内企业将有哪些动作?企业需求主要集中于哪类人才?又是哪类企业有招聘需求?

猎聘网近来发布的《2022年度就业趋势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计划扩招最多的三大行业,分别为能源环保、电子半导体和机械制造。另外,猎聘网针对企业的调研显示,当前多数企业招聘相对保守。其中,78.64%的企业招聘量与上年持平;13.95%的企业将会增加招聘量。2023年计划扩招最多的前三行业是能源/化工/环保、电子/通信/半导体、机械/制造,这些行业分别有27.27%、23.08%、22.45%的企业计划扩招。

此外,猎聘网针对企业的调研显示,有70.33%的企业,在2023年有校招名额,名额最多的三大行业是能源、金融、半导体。相比以往,企业校招更注重应届生的三大因素是:“专业与岗位的直接相关性”“相关实习经历或社会实践”“未来的潜力和可塑性”。而名校出身、高学历所受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排名倒数第一、第四,这表明企业用人对“里子”的重视已经超过“面子”。

同时,猎聘网也针对职场人的就业信心指数进行了调研。其中,84.48%的职场人对2023年的就业形势有信心,而且人群越年轻信心越足,90后中87.10%的人,都对就业形势信心十足。另外,从求职意愿来看,排名第一的择业意向是国企,占比29.7%;私企排名第二,占比是24.85%。在诸多择业因素中,最被求职者看重的是“薪资福利”和“稳定性”,得票率为73.89%、62.42%。

近几年,职场人更青睐“体制内”的趋势依然热度不减。尽管,在三年疫情中,央企国企、公务员队伍、体制内也有相应的降薪,并且竞争和工作压力也不小,但由于进入门槛较高,又通常有定岗定编,特别是央企国企还有较大的职业上升空间,因此无论是职业稳定性、职业发展空间、社会认可度等,都更受人追捧。

今年2月1日,所有央企国企的春招季已经拉开帷幕,这些企业会陆续发布春招的报名考试信息,春招季也通常将持续到7月1日。而一般情况下,他们只会招聘应届毕业生,这也被应届毕业生视作又一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机会。

老龄化进程加快,就业去虚向实

2022年12月末,国家统计局在发布了一个重磅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人口负增长时代已真正到来。而这一趋势,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那么,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又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东刚表示:如果人口发展趋势一旦形成,在中长期内也难以改变,因此对国家宏观经济、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会产生长期深远影响。

同时,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也给出了积极的解读:“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会延续,但不用担心。因为人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与产业体系是否匹配。从目前来看,我国劳动力总体是供大于求,劳动力素质与整个产业匹配较好。”

但从中长期来看,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给就业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人口负增长的出现,未来直接对青少年教育产业、母婴产业、房地产业等,或将有直接影响。相反,由于老龄化加剧,关乎老年人消费的产业还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另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未富先老的特点。根据《中国老年消费习惯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老年群体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娱乐社交(11%)、疾病管理(7%)、养生健康(12%)及日常生活(69%)四个方面。因此,围绕老年消费需求的职业需求会大幅增加,其相关行业和带动的产业,也将有持续的发展空间和产生就业机会。

从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不难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技能,以适应技能型时代的需求。去年,高等教育改革已经确定,600多所本科高校将转向职教。因此,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向两端,一端是科学研究人才、智能制造方面的高端人才,一端是实用性极强的技术型人才。

同时,随着一些高校撤销的专业来看,比如“工商管理”“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之类,这些“务虚”的学科将来恐怕会比较难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