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不废话,说出我的观点:

  1. 当员工需要的时候,都重要;

  2. 当员工不需要的时候,都不重要。

我上管理课的时候,经常会讲一个段子,就是郭德纲的名言,每每揶揄于大爷,他都会耸着肩说:这段儿我爱说,不给钱我都说,为什么?他喜欢,过瘾。

所以很多管理者在激励下属的时候经常陷入的几个误区,在做管理的时候:

  1. 缺少对象思维,也就是不以需求为核心;

  2. 缺乏有效沟通,没有从表象挖及本质。

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好像是从《故事会》之类的杂志上看到的故事,大致说的是一个企业家给自己出生的村子投资了很多设备,帮助村民们创业,勤劳致富,改善了生活条件,大家都很感激他。有一次企业家回村来参观、指导,顺便再追加投资,村民们忙活了大半天,杀猪宰牛,为企业家的团队准备了非常丰盛的一桌酒菜,可企业家坐在桌前有些尴尬,似乎没什么胃口,迟迟没有动筷,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些凉菜。在场的村民代表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哪里做的不好,躲在后厨观察的一个大娘见状冲了出去,问企业家,“娃你是不是城里鸡鸭鱼肉吃惯了?要不要做一碗你小时候常吃的菜粥?”企业家大喜过望,连连点头。最后连喝三大碗菜粥,没有荤腥,一样吃的有滋有味。

当时看这个故事还小,总觉得这个企业家很作,好的不吃,去喝什么菜粥。步入职场,做了销售,面对客户的时候,才慢慢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来,凡事做决定,一定是询问客户想要什么,然后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建议,以客户需求为基础,设计方案,解决客户的痛点。

总而言之,客户需要的,才是好的。

回到管理的场景,有多少管理者是秉持着“服务心态”,把团队成员当成自己的客户,天天用“客户服务”的理念、行动,去做管理的呢?我在讲客户服务和管理课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个点:当你能做好客户服务,在管理场景也用同等的心态去执行,把管理团队,当做“服务团队”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困惑,缺少“管理手段”了。

言而总之,以员工需求为出发点,才是好的起点。

我们再看问题,“工资没少涨,奖金没少发”,像不像堆在企业家面前的鸡鸭鱼肉呢?企业家不仅不吃,还觉得膈应,那我问你,这桌菜,是鸡重要?还是鸭重要?你一定会告诉我,“菜粥重要!”那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要着手研究两个问题:

  1. 你怎么知道企业家需要菜粥?

  2. 激励手段中,有哪些菜粥?

我们展开具体谈谈:

  1. 你怎么知道企业家需要菜粥?

  2. 管理的基础,是互相的了解、信任和尊敬

  3. 故事里的大娘看着企业家长大,对企业家的习惯、需求非常清楚,且再一次和企业家沟通,了解、核实企业家的需求,并获得了企业家的反馈,最后菜粥虽然廉价,但极大了满足了企业家的需求,甚至超越了企业家的预期;

  4. 管理中的管理者们需要反思,你是否了解下属的过往?下属的习惯、喜好?下属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婚姻状况?家庭组成?上下班通勤的情况?父母健康?孩子就读?平时喜欢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生活、工作中有遇到什么困难?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如果只是公事上的交流沟通,我们这群“社会人”所扮演的角色,就只有上级和下属,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方面不触及,互相的信任窗口是无法打开的,我们是否可以有朋友之间的友谊?可不可以是亦师亦友?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没有足够的信任了解下属的需求,第二我们了解的需求,可能也不够全面,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下属需要的是那碗菜粥啊!

  5. 无沟通不管理,管理者不主动问和引导,是沟通文化的缺失

  6. 我们都知道,对人产生约束和指引的,是制度和流程,而真正对人产生影响的,是文化,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人欺负弱小、老人,我们的价值观会无法容忍?因为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根子里就认为,我们要做谦谦君子,我们的行为指导,就是“仁义礼智孝,温良恭俭让”,任何违背这些文化价值的,就无法获得我们个体、社会的认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往大了讲,我们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7. 回到公司这样的小组织,我们又要受组织文化公司文化的影响,进入公司,就要有统一的价值观行动和反馈,都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那么回到小部门团队,多多少少,管理者就要承担起一定的文化典范的作用,你如果是管理者,你平时有没有经常沟通,用沟通做管理的意识,或者你个人善不善于沟通,就会对团队文化形成榜样作用——什么意思呢?你如果喜欢沟通,去了解下属,去打开你的公开象限,分享你的目标、想法、战略,甚至寻求团队的支持,那你的团队也一定会效仿你,用沟通解决问题,主动谈自己的想法;

  8.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造高铁,一定要大力发展物流?因为物资、人员的流动加速了。为什么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因为信息流动加速了。你看,一个好的沟通文化,其实也是激励的一部分,能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团队动态,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去做管理,看到下属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想着:加点钱吧?给点休假吧?

  9. 凡事看结果,如果没有达成管理想要的预期,就说明原来的举措没有用,或者说不够。

  10.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用沟通开道,以下属的需求为导向,设计自己的管理行为。

  11. 激励手段中,有哪些菜粥?

  12. 比较传统和接受度广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大家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和课程,因为谈的人很多,目前很多激励方案的的底层逻辑,都是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因为实在太经典;

  13. 我想谈的,不是表面需求,前面我提到一个词:从表象挖及本质

  14. 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就像冰山,海平面以下的,往往是可见部分的数倍,且隐藏在下面;

  15. 举个例子,我曾经发现下属状态不佳,便主动约时间沟通,当我们吃完午饭一起在滨江散步的时候,我问及他的需求,看看有什么资源,可以支持他提升状态的,他直接开口说,老板我想加钱,按照我上面说的,根据需求来,是不是直接加钱就完事儿了?不不不,你需要“强沟通”,来挖出“真需求”。于是我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小张你今年的绩效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和我们年初制定的目标还有些差距,但我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不是问题,你在XXXX方面,我准备给你XXX安排,你还有什么想法没?对了,你说的加薪我觉得也是合理的,前提是绩效达标,你认同吗?”“老板我认同。”“不过我还是好奇,上个月你干劲还是很足的,怎么国庆长假后好像一下子不开心了?我应该早点跟你沟通的,是我的问题,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我能帮忙吗?而且你突然提加薪这个事情,你也知道我们的薪酬制度的,现在不是薪酬调节的时间点,真要加也要等年底review做好,我和HR一起再做方案,所以是不是有其他原因?”“不是的老板,关键我不是要加钱,我就心里不平衡。”“具体说说,我权限范围内的,我一定帮你解决。”“三季度的个人奖,老陈拿了,我觉得不公平,因为二季度也是他。况且,我也做的不错啊?”——你看,冰山底下的问题出来了,我们团队每季度都有个人奖,有个2000块的奖金,但现金奖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实物,且价值都只有几百,且老陈连拿2次,本质上,小张的需求是——寻求公平,体现个人价值。你说,如果单纯地给他加钱,能解决问题吗?给他加了,对团队其他人公平吗?底薪和奖金又有本质的区别,调整的流程非常复杂,设计社保税筹,有必要吗?所以,不以下属需求为核心的激励方案,都是耍流氓。

  16. 那么小张的需求,该如何分类和应对呢?小张的情况,既有亲和动机,又有权力动机,怎么理解?这里就需要我介绍一下【成就动机理论】,它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亲和和权力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17. 我用我的理解来形容下动机理论,就是解释员工心里“为什么”疑问的理论,因为员工时刻在想,“我到底为什么要主动呢?为什么我需要积极?为什么我需要把团队的目标当成我的目标?”

  18. 麦克利兰教授研究成果表明,与工作绩效有关的,会有三类重要的社会动机,即:

  19. 成就

  20. 成就动机高的人,会以结果为导向,以拿到结果为目的,所以会关注工作中的目标是否清晰,在工作进程中,沟通是否顺畅,能否获得及时反馈和相关的工作报告、结果,有没有获得及时的、充分的资源和信息;

  21. 亲和

  22. 亲和动机高的人,会以关系为导向,以和谐、协作为目的,所以会关注工作中是否与团队互信、和谐,与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是否顺畅;

  23. 权力

  24. 权力动机高的人,会以自我价值为导向,以影响他人为目的,所以会关注自我在团队中的贡献价值,在团队中是否有决策权,能否驱使他人。

  25. 所以小张的案例怎么解决呢?

  26. 亲和动机

  27. 对小张来说,团队内部的公平,直接影响着团队内部的融洽程度,所以我需要用务虚会,增加团队内部的互信,敞开谈个人奖的评定标准,给大家更清晰的目标,并且请大家谈各自的感受,给团队管理提出中肯的建议。如果有必要,还需要一些放松的团建,让大家对各自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进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最终让小张明白:给老陈的奖,是公平的,他没有拿到,也是合理的,这个不能靠我去解释,而是需要活动设计,让他自己体会和感受到;

  28. 权力动机

  29. 小张自己觉得做的还不错,但是没有得到认可,好,我就给你更大的舞台。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发挥他的所长,优势,做更大的贡献,比如给新人培训,跨部门会议的时候由他做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果做的好,获得大家的肯定,这是一部分的激励,第二,如果做的不好,也不是经由我的口告知他的不足,我还是设计了体验,让他明白他和优秀员工之间是有差距的,再结合我的教练辅导,给予他支持和培训,也是一种激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其实激励是管理中的一环,但底层逻辑是相通和不变的:

  1. 首先,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和理念,激励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互相成就的;

  2. 其次,管理者需要有对象思维,客户意识,服务理念,以服务的姿态,去支持下属,而不是抱有刻板的管理者姿态,高高在上往下看,给你钱,给你职位;

  3. 然后,管理者需要以需求为核心,了解和分析,下属不积极、不主动的根源在哪里?人是有个性色彩的,也是有情况变化的,不积极是表像,每个人不积极的底层原因有很多,你仅仅用加钱这个方法,想解决复杂的“动机不足”这个课题,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和想法简单了?

  4. 最后,管理者需要工具、理论模型以及敏捷地决策手段,设计制定激励手段,就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来说,我们就可以设计不同的体验,分别满足下属对成就、对亲和、对权力方面的动机需求,激励的模型理论很多,我们都可以参考,这才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修正、再学习的成长路径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