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同学事件的“善后”,这位校长的建言有些“狠毒”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人们也不都是记忆极坏。胡同学的事情,自然还不算完,相信有关的思考,依然在一段时间里,于现实的教育江湖,余波未了。

柳袁照校长在其公众号上发文,《胡鑫宇的悲剧,也是学校、家庭教育的耻辱》,对胡同学事件的“善后”发声,其发声甚至让人感觉有些“狠”。

准确地说,柳袁照担任的苏州第十中学校长已经成为过去式,他只能叫“前校长”。但柳“前校长”向来不是一个思考偏颇的人,他治理下的苏州第十中学,被誉为为“最中国的学校”,其作品《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引发了许多教育人对“美的教育”“诗性教育”的思考和践行,“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我们与美好事物,都只有一个梦的距离”“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只要用心聆听,到处都有天籁之音”这些富有个性的柳氏话语,浸透了其人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柳校长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带走三件学校“赠送的礼物”:本真、唯美和超然,其中则蕴含着他的期待,不仅期待学生成为快乐健康有作为的时代新人,还期待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可以说,柳袁照是当今不折不扣的一位教育大佬。

也可以说,对于胡同学事件,柳前校长有些“出离愤怒”。

愤怒一,胡同学事件的“传奇性”。

胡鑫宇事件,引起那么大的关注。原因:离奇失踪。失踪之后竟然没有一点痕迹。人们想象了各种可能,有的比小说还要离奇;又跌破眼镜地突现遗体,竟然就在学校眼皮底下,几百米的地方,拉网式搜索都发现不了……

在柳校长看来,这一事件暴露了许多问题,警方的、社会的,乃至家庭的,这些问题自然不便也无力议论。但学校和教育也有问题是显然的。

愤怒二,胡同学事件可谓“厚积薄发”,致远中学的经历可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管理有真空,有明显的疏漏,细节上经不起推敲。
安全有漏洞,有漏洞的安全工作,让安全隐患最终酿成惨案。
教育缺失,诸如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远离日常的学校教育,说一句严重的话:学校已不是教育的地方。

愤怒三,功利、冷漠,不只是一两所学校的现状。那为什么多年来无法纠偏?

胡鑫宇事件,希望引起教育的警醒。当下,中小学内卷的严重、严峻程度,不能说绝后,可以说空前了。胡鑫宇所在学校、学校所在地都要引起重视,其他所有学校、地区都要有所触动。当然包括那些出了胡鑫宇类似事件,却没曝光的学校与地区。
从厌学到厌生,这个过程有多少距离,有时就是顷刻间。
希望从胡鑫宇事件的诸多细节中,感知当下教育出现的问题。胡鑫宇以生命为代价,客观上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的功利化,不择手段过度追求升学率、追求考试成绩,公开化、赤裸裸地呈现,当休矣。

在柳袁照看来,真正的学校,或者真正的教育,应当充满热情,时时处处充满着爱的气息,真正把孩子的生命成长放第一位,而不是把“知识、分数”放第一位。如果真是如此,会层出不穷地出现孩子们不想活,想死的事件吗?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的“冷漠”杀死了胡鑫宇们。

既然胡鑫宇的结局,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学校教育的悲哀,那么如何根本性地阻止教育的日渐冷漠,让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和生长的地方?柳校长认为,“刻不容缓的制度建设可以不近人情”!

其实教育的病态远不是一年两年了,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才发现到的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卷是越卷越厉害,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压力越来越甚,无论是从上到下的变革,还是从下往上的改良,都不过是让现实不堪的教育“回光返照”,连早六点自习,晚十点半下自习这样的时间表的管理都举步维艰,看到胡鑫宇的照片,其眼神不正常,有点呆滞,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为什么都难以引起关注……一说教育的问题,家长推给学校,学校推给家长或者推给大环境……似乎教育成为了只有陈景润才能攻克的“哥德巴赫猜想”。

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让现实中的教育标本兼治,柳校长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
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
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柳校长认为,哪怕是不能解决的难题,如果危及到了人的生命,最后也是可以通过“制度”解决的。比如这个故事里,通过改变规则,让厂家负责人先跳,假如有一件降落伞不合格,可能死的就是他自己。从此,领导怎么可能不再抓质量呢?同样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制定一个制度:学生跳楼(自杀),假如是学校的问题,校长也必须跳;假如是社会的问题、家庭问题,让父母官、家长,也必须跳楼,谁还敢拼命抓分数?

自然,柳校长的“狠话”,或者很狠的建言,明白人都听得出来什么意思,那就是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已经刻不容缓了,而且不能只停留在口号,更需要切实有效的体制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