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谁控制了克里米亚,谁就控制了黑海的话语权,克里米亚因此成为了俄罗斯和各方战略竞争的焦点。

9年前,克里米亚以96.6%的票数公投脱离乌克兰,主动加入俄罗斯联邦,壮大了俄罗斯的实力,而当地民众的生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黑海明珠

二战后,英美和苏联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讨论战后国际秩序的地方,就是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在鞑靼语中是“克里木”,源自早期鞑靼汗王的名字。

克里米亚的气候温润,海风怡人,冬暖夏凉,风景如画,旅游业很发达,适合度假、疗养,首府是辛菲罗波尔市。

因为港口众多,濒临亚速海和黑海,连接着欧洲和地中海,克里米亚被称为是“黑海明珠”,1996年还和我国的海南省结成了友好省。

克里米亚的面积大概有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分之一个浙江省的大小,海岸线全长2500平方公里,物产非常丰富,也有富饶的人文景观。

生活在克里米亚的最早是凯尔特人,公元7世纪的时候被斯基泰人取代,再然后分别是希腊人、哥特人、匈奴人和拜占庭人居住在这里。

公元13世纪的时候,蒙古帝国打到了这里,克里米亚随之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之后又被纳入到了金帐汗国,直到蒙古帝国衰亡,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这里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

此后,鞑靼人开始占据克里米亚的土地,在这块岛屿上生活了数百年之久。

但围绕着这块土地的战火始终没有停下,这里之后又先后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和沙俄争抢的对象,最终沙俄拿下了这块土地。

1768年,沙俄和奥斯曼帝国签订条约,实际上将克里米亚半岛据为己有。

之后,叶卡捷琳娜还把自己的情人派了过来,成立了塞瓦斯托波尔,让沙俄这个本来的内陆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出海口,从而加快了其对外扩张的步伐。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沙俄为了保护领土与英法、奥斯曼帝国联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双方伤亡50多万人,直到3年后停战,沙俄战败,签署了《巴黎条约》。

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在这场战争中离世,之后上位的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农奴制是导致其战败的关键,就在国内率先废除了农奴制,把一个个农奴们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让他们充当此后工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

此后,沙俄也开始了向克里米亚的大量移民,希望在文化和人口上实现这里的沙俄化。

但鞑靼人并不愿意就这样俯首称臣,为了独立的斗争依旧时有发生。

二战中,克里米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了德军的重视,希特勒的军队登上了这块大陆,唆使岛上的居民加入到反抗苏联统治的战争中。

鞑靼人们受到希特勒的蒙骗,真的开始和德军一起进攻苏联,直到1944年苏军将德军赶出了克里米亚。

而这些鞑靼人也受到了苏联当局的惩罚,被送往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随之正统的俄罗斯人迁居到了这块岛屿之上,确立了在这里的绝对人口优势。

但在1954年,克里米亚又被赫鲁晓夫粗暴地划分给了乌克兰,以此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结成同盟三百周年。

但这也成了二者之间的一根导火线,很多俄罗斯人都觉得这是赫鲁晓夫喝醉酒才做出的糊涂决定。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这个矛盾又被进一步激化,1992年克里米亚就想着要独立,自己制定宪法和法律,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进入俄罗斯才宣告成功,这次公投被认为是决定克里米亚命运的最后摊牌。

普京在当时签署了一道总统令,最终承认了克里米亚(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市)的主权国家地位,并在18日在克里姆林宫与克里米亚共和国总理、议长,以及塞瓦斯托波尔市长签署了条约,承认克里米亚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

被优待的克里米亚

乌克兰糟糕的经济状况,也是迫使克里米亚人民选择俄罗斯的重要原因。

乌克兰的物价是出了名的高,与之相对的是居民收入的短缺。

早前克里米亚的人均收入甚至达不到乌克兰平均水平,很多克里米亚人都觉得在乌克兰日子过得很穷,所以都不愿意呆在本国发展,早早地去西方打工赚钱了。

从人均收入来看,2013年克里米亚人只赚到11万卢布左右,连俄罗斯人(30万卢布)的一半都没有。

乌克兰有“欧洲子宫”之称,因为失业率很高,即使有份工作也赚不到什么钱,所以女人都在这里选择做皮肉生意,帮人代孕,男人们则大都躺在桥洞底下,等着政府发放的救济粮。

都说克里米亚的区位优势虽好,但在乌克兰得到的投入实在太少,其本土的农业、旅游业、军工业要发展,哪个不需要钱,但哪个都得不到钱。

乌克兰的管理无能,彻底让克里米亚乱成了一锅粥,而其动荡的局面也终于超出了乌克兰所能控制的范围。

与之相反,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治理原则是:先让其自行选举行政长官,再由联邦政府选派总统全权代表,这平衡了双方面的需求。

加入俄罗斯后,克里米亚人们受到了优待,收入显著增加,多了差不多三四千人民币。

2018年,克里米亚人的月均收入达到了两万九千卢布,已经高于乌克兰人的月均收入。

俄罗斯因为当时经济形势很好,还在这里大搞投资,计划在2020年前向这里拨款200亿美元,进行长达6年的投资建设,修建高科技产业园、港口、公路、自来水设施以及学校,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将这里建设成经济特区,推出减税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投资,因此克里米亚人都非常崇拜普京。

2018年,克里米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飞速发展,包括辛菲罗波尔国际机场的新航站楼、海底输电设施、新的油气管道、发电厂、火车站等等。

其实,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建设早在2014年以前就开始了。

2022年10月,克里米亚刻赤地区的一座海峡大桥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被引爆,造成了桥面的部分坍塌和人员伤亡,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讨论。

关于这座大桥的历史已有百余年,而其建设者就是俄国人。

刻赤大桥最先出现在英国人对于建设一条亚欧铁路的设想中,随后由俄国人海军工程师弗拉基米尔·门捷列夫着手开始建设,但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先后打断了其建设计划。

直到1944年,苏联人在德国人修建的5100米长的海上缆车线路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座4.5公里长的刻赤铁路桥的建设,建设时间耗时150天。

因为建设周期不长,刻赤铁路桥的质量并不过关,在1944年的严冬之后115根支撑柱就有50根坍塌,需要重新修建。

1945年之后,苏联铁路部门虽然积极呼吁建桥计划,且苏联时代不乏伟大的工程项目,但是因为这座大桥极高的修建成本和运行效率,计划还是被一再搁置,苏联人转而用渡口来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到了2010年,时任乌克兰总统的亚努科维奇和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计划共同建设一条克里米亚大桥。

这一决定让人兴奋,但是大桥的建设刚刚开始,颜色革命就席卷了乌克兰,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下台了,取而代之的是波罗申科。

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之后,俄罗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加紧了大桥的修建计划。

2016年2月,大桥正式动工,2018年4月完成验收,全长19公里,能承受9级以上的地震,是全欧洲跨海大桥里面最长的。

大桥建成之后,乌克兰方面自然是诸多不满,拒不承认大桥的官方名字“克里米亚大桥”,只说是“跨越刻赤海峡的大桥”。

争夺克里米亚

事实上,克里米亚在加入俄罗斯之后,乌克兰就一直想将其夺回去,相关言论最近也有爆出。

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公民会议负责人福尔曼丘克近日表示,乌克兰试图从俄罗斯联邦夺回克里米亚的做法,将引发全球核战争,俄罗斯对这一行为是绝不会容忍的,称其差不多就是自杀。

这是对此前美国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关于要夺回克里米亚说法的回应,克里米亚已经成为了俄罗斯不可逾越的政治红线。

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也表示,克里米亚不会再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并认为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只会造成更多的无辜伤亡。

其实,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早就跟乌克兰,以及它背后的西方撕破了脸,美国甚至在克里米亚公投之后就对俄罗斯发起了制裁,一场旷日持久的“新冷战”就此爆发。

此前,乌克兰还曾断掉了克里米亚包括水、电等重要能源的供给,导致物价飞速上涨将近一倍,让85%的克里米亚居民被迫面对缺水的威胁,为必要的生活物资发愁。

俄罗斯虽然也能供应相应的资源,但是因为距离克里米亚较远,和从前相比还是很不方便的。

在克里米亚,也并不是人人都心向着俄罗斯,时常有人明里暗里闹事,想重回乌克兰,这也让克里米亚的局势变得日益混乱。

这些年,因为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克里米亚的旅游业大打折扣,其海上货物的运输总量也比加入俄罗斯之前要少了六成左右,同时流失了五分之一的克里米亚人口。

虽然入俄的克里米亚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但很多分析人士都指出只有跟着俄罗斯,克里米亚的未来才是正途。

毕竟,克里米亚人口中有六成以上都是俄罗斯人,与俄罗斯共享着相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是实打实的一家人。

在经济发展方面,俄罗斯正在将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资源销往中国,和中国结成了贸易互利的关系,未来的经济走势正在向好,未来也会帮扶到克里米亚的发展。

俄罗斯还在重点扶持克里米亚的造船业和机械制造业,将在克里米亚的海湾造船厂打造两艘两栖攻击舰,普京还亲自出席了龙骨铺设仪式,宣布要让这里的造船业得到大力的发展。

未来十年,俄罗斯还将在这里建造3艘航母,充分发挥这里的设备和人才优势。

俄罗斯的“向东看”政策也在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未来将在中亚和东亚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都为克里米亚允诺了光明的前景。

与之相对的是乌克兰糟糕的政治经济局面,军工业发展都已经难以为继,人均收入在欧洲国家里面排名垫底,仅高于摩尔多瓦,世界排名到了第90位。

乌克兰老人的生活也过得相当凄惨,因为养老金只有140美元,必须一把年纪出去打零工养活自己。

总之,克里米亚人民对于入俄后的生活还是相当满意的,对普京的认可度也很高,毕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让他们不用再遭受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军队的压迫,比处在动乱中的乌克兰人民要幸福得多。

时至今日,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正在面对9年前克里米亚遭遇的历史情境,俄罗斯为了这些地区的俄罗斯人的自由和民主奋战。

而亲俄的乌东人民也丝毫没有因为乌克兰公民的身份而骄傲,他们怀念着过去苏联的辉煌岁月,选择和俄罗斯站在了一边。

如今,俄乌局势正在变得白热化,泽连斯基纵然不断向西方喊话,但战争仍没有轻易结束的意思。

乌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克里米亚曾经的选择,以及这一选择带来的当下的生活面貌,或许能为今日的世界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