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二七塔夜景
路过郑州,与一出租司机(的哥)聊天,颇有几多感慨,不吐不快。
因为“的哥”工作的便利,不时接触社会各个方面,常常听到不同阶层看法,还可以在独处时认真思考。
所以毫不夸张地讲,十分健谈,口无遮拦,见多识广的出租车司机,往往是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亦或是底层民意呼声的绝好途径与窗口。
奔波在大街小巷的郑州的哥
问:现在出租车司机生意怎么样?
答:出租车生意不咋样,因为僧多粥少。
一个城市“打的人群”是有限数字,比如郑州每天经常打车出行的可以假设为一万人左右。最早我们是1000人赚10000人的钱,后来随着出租车越来越多,以及滴滴打车“新势力”的飞速兴起,相当于10000人甚至N万多人还去赚10000人的钱,加之三年多来疫情封控收入锐减,你说生意咋能会好?养家糊口而已。
呵呵,当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文质彬彬、谈吐不俗的白领知识分子)也无奈加入出租车和滴滴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晴雨表”(生动反映了当下城市的萧条不振)。
郑州新能源出租车
问:怎么看待河南公务员以及各行各业工资普遍低的问题?
答:不解决公务员和各行各业工资普遍低的问题,大家兜里没钱,囊中羞涩,甚至不敢花钱,啥刺激振兴消费者的举措(如发放消费券)都如同“蜻蜓点水”“下毛毛雨”作用不大。
春节拉了一个江浙的客人,人家那里的公务员即便降了薪,可每月拿到手的工资竟然是咱们这儿(河南当地)的3倍左右。
我们这儿不止公务员而且各行各业工资都长期普遍低迷,这样怎能吸引本地大学生留在郑州?又昨能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郑落户创业?
青年人才公寓
的哥吐槽道,前些年郑州也建了一批青年人才公寓,可据说到头来没关系的大学生(人才)往往住不上,住进去的都是有背景关系的人物。
当然,沿海为啥能吸引人才,除了有优惠优待政策,也与不乏大量高科技新兴产业公司,能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有关联。
如果不大力发展相关优势竞争产业,即便是本地毕业的青年大学生住进了人才公寓,可没有用武之地,跑销售工资又太低,到头来还会“孔雀东南飞”。
郑州富士康生产基地的流水线
郑州大学毕业生
问:你咋开着小鹏新能源,当地出租车咋很少见国内畅销的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品牌?
这个不经意的发问,一下子刺着了“的哥”的痛处,令他吐槽的话匣子再度开启。
答:上面说为了扶持本地产业,导致郑州当下出租车只有上汽荣威、东风启辰屈指可数的几个牌子能选择。不知为何脑洞大开,一度引进了小鹏汽车,但大概放出了1000多台的量后便停止了。
提起自己刚在2019年花十几万购置了新燃油(天然气)车,开了没有多久便被突然强制要求换新能源车,李哥对内地出台政策随意性太强、缺乏民生关爱,充满了愤愤不平和无奈情绪。
街头的郑州出租车
你突然强制实施淘汰燃油车,为啥不提前告知我们不用购置新燃油车?这样随意出政策不是让我们N多年挣的辛苦钱打了水漂?
这位中年的哥十几万买的燃油出租车才开一年多,最后自行处理只落了一两万元,大伙儿曾集体往上面投诉反映,但最终根本没有人出面关注解决(可能比起当下拆迁赔偿、民工讨薪、大学生就业等热点民生问题,“的哥”苦衷根本都算不上一档子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颇有自我调侃、自我宽慰意识的)“的哥”用自编的顺口溜揶揄道:这就叫做“郑州挣钱郑州花,谁也别想带回家”!
城市高架上的车流
谈到疫情放开后,受此轮传染波及当地一些有基础病的老人不幸离去的问题,脸上写满岁月沧桑之中年“的哥”,不禁感慨万千。
他说听广播讲放开后全国因此死了五六万人,表示这数据不太真实难以置信,仅河南就不止这么少人。
以他本人亲身所见为例,前一段回老家,发现当地为丧葬提供配套服务“吹响器”的乐队供不应求,甚至“一队难求”,租金即便从一天一次800元涨到了1600元,可还是找不到人,农村去世老人的数量由此可见一斑。
郑东新区夜景
疫情的戛然而止和城市再度振兴,让郑州“的哥”对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憧憬。
看到元宵节前,国家中心城市+河南省会+万亿 GDP俱乐部黑马+千万级人口城市郑州最大服装批发零售地
——银基商贸城前人山人海,不时堵车的热闹场景,的哥一度低落的情绪恍然一振,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三年疫情的烟消云散和消费生产的恢复振兴,大伙的生活和郑州“的哥”收入在2023年会登上一个新台阶。
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夜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