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8月16日,一张名为《京话日报》的报纸创刊,1906年9月28日被封,共出版753期。当时的北京,报纸影响力极弱,没有一份报纸发行超过2000份的。但是,《京话日报》发行刚两三个月,就招来外国使馆交涉,上至西太后下至文盲都要拿来看,拿来听。发行量短时间内,竟然突破一万份,迅速成为爱国维新运动的宣传阵地。
彭翼仲
办报的人,叫彭翼仲。这张报纸的存在,这个人的存在,是报业历史上耀眼的一瞬,配得上青史留名。
彭翼仲(1864-1921),名诒孙,字翼仲,江苏苏州人,彭家是当地数百年名门望族,祖父彭蕴章曾任清朝咸丰年间五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领班。
彭翼仲为人富于感情,体壮气豪,称得上是血性男子。
他办报的一个诱因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受到洋兵的欺辱,险些命丧枪下。有感于国家的羸弱源自人民的愚昧,彭翼仲决心通过办报来开启民智,改变国运。为此,彭翼仲经常对周围的人说,“这条白捡来的性命正好再大干一场,一切无所吝惜,一切无所计较。”
八国联军分割中国漫画
——卖了房子来办报纸。办报是需要启动资金的,而彭翼仲并没有什么钱。祖上虽然显赫,但是他爷爷有八个儿子,他父亲排行老七,到彭翼仲这辈上,根本分不到什么遗产。而他的父亲从小患有耳疾,一生只有一个官衔,实际没有做官。所以,彭翼仲实际上是自谋生计。办报的启动资金是挪用了堂弟彭鼓孙变卖房子的钱,像这样借贷投资毫无把握的事业,没有一点勇气,根本做不来。
“开办未半年,赔垫约两千金。弟有急需,设法筹还后独立支撑,备尝艰苦。售去永光寺街房产,典质衣物,勉强度岁。……至甲辰七月创为《京话日报》,……是年仍有赔累。岁除之夕,避债无台。家有钻石表,先君一生紧仅留此物,……拟以此为质暂押数百金,向吴幼舲筹商,得其慨允。而此物又不在己手,取之极难。不得已函乞吴君凭空暂假二百金。……此二百金之关系与庚子年洋兵之枪弹同一生死关头,而性质不同矣。一仇一恩,皆终身不忘之纪念也。”(《彭翼仲五十年历史》)
从彭翼仲自己述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办报之初的窘迫。他一生创办了三张报纸,其中以《京话日报》声誉最好,影响最大。《京话日报》是在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
京话日报
——读他的报,能感到彭翼仲的唾沫星子都要喷脸上了。彭翼仲激情洋溢、直来直去、敢作敢当的性格在《京话日报》上呼之欲出,是很有画面感的。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社论政论,他的报纸总带着浓厚的情感因素,或褒或贬,或喜或悲,从报纸的排版就可清晰地感受到,读者会有一种彭翼仲就在脸前的感觉。比如报纸上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排版:
“……丑!……更丑!”
“……可哭!……更可哭!”
而且字体特别用了大号铅字,格外醒目。有时候还会在文字右边标注圆圈或者重点号,甚至会用连续的密密匝匝圈圈点点,急切地表示这句话极其重要,希望读者特别注意。这也是一般报纸所少见的。
——他的报纸,有人“粉”,有人“黑”。
支持拥护他的人,替他做推广和宣传,比如有人专门开了“阅报室”,准备了茶水座位,买来报纸供大家免费阅读;有人在路边设立“贴报牌”,让路人随意停立阅读;还有人设立“讲报处”,专门请不识字的人坐下来“听报”。当时还有一个说书的老人,外号叫“醉郭”,街头说书卖唱艺人,后来专讲《京话日报》。
北京茶馆
反对他的人当然也有很多。比如有一位姓刘的先生自己出钱,在城内外重要街口,设立了30多个“贴报牌”,常常被人推倒砸毁;有年轻人买报读报讲报会受到父辈责骂;或者有警察前来干涉不允许讲报;还有人向报管内扔砖头等等。彭翼仲满不在乎,把这些个现象一一登在《京话日报》上。出版两周年的时候,还登了一篇文章说:“但愿从今以后骂报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中国就算进步了”可见,问世两年了,骂他的人还是很多。
——他敢向强权叫板。比如当时驻扎北京的姜桂题部队,是淮系军阀。一般人谁敢惹这类货色,可是,彭翼仲就敢在报纸上屡次指责“姜军野蛮习气不改”,甚至指名道姓说到了姜桂题本人。
姜桂题
又比如他的报纸竟然敢以“提督衙门的弊病”为题,作了长篇大论,讽刺九门提督。此外,他还敢刊登揭露刑部黑暗内幕的新闻。后来体制变更,袁世凯专门设立了巡警部来统管北京地面地面,彭翼仲又去触犯巡警部。
说一个乌龙事件,一个台湾人,名叫任文毅,日本名字叫藤堂调梅。有一天,他和他的日本媳妇儿一起来到北京,借住在彭翼仲的报馆里。结果不知道谁的举报,说革命党首领孙文(孙中山)潜伏在报馆。
被杀害的革命党
巡警部立刻派人来把任文毅抓了去。结果抓来了一审,并不是孙文,任文毅也不愿意说明自己的日本身份,巡警部就扣住不放,大概是想弄假成真,当革命党办了。彭翼仲四处托人说情无效。最后没办法,只得让他的日本媳妇儿投诉到日本使馆,把他当成一个日本人,由日本使馆出面交涉,才被放了出来。第二天,《京话日报》就登出一行醒目的大字“巡警部拿获的孙文已经释放,中国人的事本可自了,而竟做了国际交涉!哭!哭!”除此一行大字以外什么也没说,但对巡警部的讽刺也是够狠的!
——他敢于和洋人斗智斗勇。比如,他看到英国人在南非,虐待华人劳工,惨无人道。就通过《京话日报》大胆揭露,并极力反对英国在京津一代附近招工。同时,还把汉奸在闽粤一带勾结英国人贩卖华工的惨剧,编成小说《猪仔记》,加上插图在报上连载。结果招致英国大使馆向当时的外务部抗议,外务部向彭翼仲施压,彭翼仲不为所动;
悲惨的中国劳工
还有一天,彭翼仲在东郊名巷口遇到一个德国兵,押车运货回营。德国兵嫌中国人力车夫拉的太慢,连连挥鞭子痛打车夫和车上的一名老者,彭翼仲气愤不过,悄悄地尾随到了德国的兵营,看了个究竟。第二天便把这件事在报纸上登了出来,痛斥德国兵残暴无理,警告敦促德国公使要惩戒打人的士兵。德国大使馆也向外务部照会,抗议彭翼仲诬陷。彭翼仲据理力争,硬是让那个德国兵真的受到惩戒。
——他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国民捐”。起初,有一位热心读者王子贞,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庚子赔款”时,突发奇想,说如果按条约分年偿付,要到光绪六十几年才能还清,连本带息加起来就是九万万两。如果能由国民们一次凑出来还款,岂不是为国家为民众减轻了压迫和负担?这也算是国民自救吧!当时大家称之为“国民捐”。
庚子赔款签约
说实话,现在听起来,这个主意挺奇葩的。但是,当时《京话日报》把“国民捐”的号召登出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认捐非常踊跃,一开始还在报纸上登捐款人的姓名,很快就登不下了,就另付名册。捐款的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范围极其广泛。比如以庆亲王为首的五位军机大臣都捐了;管理内务府大臣世绩下令内务府三旗都来认捐;学部尚书荣庆个人捐了1万两;吉林的达将军捐1万两,还募集了4万多元;广东岑制台和河南陈抚台各捐1万两;北京的佛教八大寺庙出头号召全体僧徒开会认捐;甚至,在涿州,还有31名服役的犯人写信认捐。南洋群岛的华侨也闻风响应。捐款都打入当时的户部银行,也就是财政部。户部银行声明,如果将来国家不用这笔款,将连本带息一并返还。轰轰烈烈的“国民捐”历时一年以后,因彭翼仲被抓而终止。随后,银行宣布发还捐款。
庚子赔款中的法国债券
——他的报纸紧跟社会热点,在当时是绝对的“头条”,而且忧国忧民,不八卦,不低俗。比如报道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被辱风波,陈天华蹈海自杀事件,杭州惠兴女教师以身殉职,南昌知县江大令在外国教堂遇害等等,呼唤民众觉醒。
陈天华和他的《警世钟》
再看看《京话日报》部分标题,就可以看到当时报纸的锋芒所指。
忠告日本内田公使(112期)
胶济铁路(德国修建)扰民实情(119期)
告我国人(126期)
敬贺各国新年并预告各国使馆卫兵长官(135期)
论近十年来中外通商情形(144期)
外患图说(157期)
论国债(133期)
法国兵不法二则(177期)
醉洋兵(178期)
俄国兵照旧逞凶(188期)
好霸道的日本人(195期)
大呼四万万同胞(196期)
再忠告内田公使和日本兵官(251期)
外国府(使馆或兵营)的势力可怕(154期)
抵制美国禁止华工续约(282期)
洋老爷(308期) (《京话日报》)
《京话日报》的锋芒毕露,抬高了它在社会上的信誉和身价,销量大增。很快,报纸的影响力就惊动了宫廷,连慈禧太后也要点名让人招来这张报纸浏览。当时,《京话日报》东至吉林、黑龙江,西至陕西、甘肃都在传播。大红大紫的同时,也暗暗集聚着危险。
慈禧太后
前面说过,彭翼仲创办了三张报纸,《启蒙画报》是图画版,针对儿童的;《京话日报》是白话文,针对底层大众的,意在“开民智”;《中华报》是文言文,针对上层官员的,意在“开官智”。
晚清官员
《京话日报》被封,导火索却是“开官智”的《中华报》。当时,维新派人物吴道明、范履翔两人,从日本回国后,在天津开展维新活动,被袁世凯的北洋营务处(相当于军法处)秘密处死。北京、天津的各家报纸没有一家敢过问的。只有《中华报》的记者从天津发来详细报道。彭翼仲派专人往返五次,调查核实后,果断发稿,题目是《保皇党之结果》,披露了整个事件,一把火烧到了袁世凯头上。
袁世凯
保皇党被捕杀一案,京津各报无敢言者,《中华报》访员由天津来稿,详述党人口供并暧昧处死之情形。附注云:“事关重大,不负责任”。杭辛斋以稿示余。余曰:必专员赴津调查再登。专员往返五日,来搞不虚,随决然宣布。盖当时奉预备立宪之明诏,乃复有此暧昧杀人之事,立宪希望,岂非虚语。宁牺牲报馆之营业,以杜绝其将来,维持人道即所以维持政体也。(《彭翼仲五十年历史》)
袁世凯登基
这篇报道一出,袁世凯震怒,一个电报打到巡警部,命令巡警部立刻抓人,于是杭辛斋、彭翼仲一同入狱,同时,报馆被封闭。
当时,彭翼仲本有机会逃脱的。有人早早给彭翼仲传消息,巡警部的人也拖到第二天傍晚才动手。但是,正在和朋友聚会的彭翼仲镇定自若,不以为意,该吃吃,该喝喝。虽然彭翼仲只是维新派,他倒是有革命党大无畏的精神。
先一日(1906年阴历八月十一)友人望桂臣约饮于正阳楼。酒半酣,报馆来人,踉跄奔入,谓祸将不测,速速避祸,万不可归。余谓辛斋曰:‘保皇党之结果’发作矣。座中有人献策,嘱急入使馆暂避,再做计议。余曰:平日自命何如?事急而托庇外人,华商之名扫地尽矣!余绝不往。于是置若罔闻,饱啖痛饮,归报馆坐以待捕。久之寂然。十二日黎明入城至道胜银行清理账目,不谈昨夕事。又至各债户处问明欠款数目,午前即归。静候至申刻。汪士元(警厅佥事)持传票来,面作哀惜之色,嗟叹无词(《彭翼仲五十年历史》)
被抓后,最初的判决并不重,而是“即日递解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禁锢”。可是没多久,又以彭翼仲在看守所行凶为借口,改为刑事案,交刑部监狱。刑部又转给法部,法部请示了一下上峰,判决“发配新疆监禁十年”。于是,1907年,彭翼仲被押往新疆,直到大清完蛋了才被放回来。
辛亥革命
1913年的春天,彭翼仲回到北京后,恢复了《京话日报》。可惜没有多久,又碰到袁世凯以武力解散国会的事儿。《京话日报》再次挺身直言,不用想,报馆再次被封。又过了一段时间,彭翼仲第三次开印《京话日报》,可惜那时,彭翼仲的的精气神大不如从前了。报馆几经转手,直到1921年,彭翼仲病故,梁漱溟接手办了一段时间。由于人财不济,最终到1922年上半年停刊,《京话日报》和彭翼仲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多少年过去了,回顾这段历史,仍然由不得对彭翼仲先生心生敬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像一个斗士一般,在黑夜里举起火炬,发出一团热烈的光,让中国人看到良心,看到责任,看到希望。
让我们再读一读它的发刊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记住这个有责任感的报人,记住这张有温度有力度的报纸。
……我实实在在对众位说,我们出这《京话日报》的本心,原为的是我四万万同胞糊糊涂涂的倒有一多半,不知如今是怎样一个局面。外国人的势力一天增长一天,简直要把我们中国人当做牛马奴隶,要把我国的矿山铁路都作为他们的产业。你想想,等到那时候,中国人都得听外国人的号令,如同现在埃及人、印度人一般,还有什么人味儿?但凡稍明时势的人,不能不着急。心里着急,由不得嘴里要说。但单凭嘴说,能有几个人听见呢?所以赔钱费功夫做这《京话日报》,就是想要中国的人都明白现在的时势,知道外国人的用心。然却不是叫我同胞仇恨外人,学义和拳那样的举动。……要人人发愤立志,……不要把国家的事当做与自己无干。(《京话日报》发刊词节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