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网上各种各样的言论满天飞,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是中国互联网永远不缺的就是各种专家的建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这个词已经没有尊敬的意味了,变得充满了嘲讽。
网友们也总结出了一套心得,凡是专家建议的,都别听,凡是专家希望我们做的,都别干。反正就是要跟专家反着来肯定不会有错。
网民们总结的这套“经验”有没有问题?说实话,其实是有点问题,毕竟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是不靠谱的。
那能怪网民么?很显然不能,造成民众对专家们极其不信任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专家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愧对专家这个称号。
给大家回顾一些专家们的雷人发言。
任泽平:把国内的法定结婚年龄下降至18岁。
孟晓苏:把每年新增的15万亿储蓄拿出来买房,全国经济就盘活了。
董藩:让农民进城买房,然后让农民开着车去农村种地。
许宪春:低收入者可以把闲置的房子出租出去,私家车出去拉货改善生活。
陈浩:谁家还没有50万啊,中国人没那么穷。
姚宁:20-30岁的年轻人工作不应该第一时间考虑能赚多少钱。
写到这里,我泪目了,我就没有50万,我可能要被陈浩开除中国国籍了。
可能是最近这些专家们的言论越来越反智,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亲自下场批评。
这次央视对专家们的不可谓不严厉,引用点央视的原话。
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人文关怀。
有专家显然没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
个别“专家”应三思而行,先问这些政策放自己家人身上行不行,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
是的,央视精准的点明了这些专家们的毛病。
哗众取宠的专家们不在少数,比如任泽平,他建议的把法定年龄降到18岁来提升生育率。这个建议靠不靠谱?如果任泽平先生有女儿或者孙女,建议她们在18岁的时候结婚以增强说服力。
除了哗众取宠的,更多的专家则是被商业利益捆绑,巨大的利益足以让他们冲锋陷阵。
如上文所说的孟晓苏,他是中房集团的前任董事长,孟董事长其实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是国内第一个提倡做“廉租房”的。
中房集团是国企中房地产老大,孟先生就认为中国房价上涨是因为宏观调控,有关部门限制盖房子才导致房价越来越高。
按照梦先生的理解,全国各地就应该大盖特盖,到时候中国的房子供大于求,这样房价自然而然就稳住了。
按照孟先生的思路来,恐怕中国要把每年绝大部分的固投都投进房地产行业,然后全国所有老百姓眼巴巴等着房子降价。
什么工业投资、农业投资都不重要,房子最重要。
说实话,作为中房集团的原董事长,为了房地产事业,孟先生是称职的。
剩余一部分专家就是真的不接地气了,明明自己不擅长此类,非要发表“何不食肉糜”一样的言论。
许宪春先生22岁硕士毕业以后接着从事教学工作并且继续攻读经济学学位,然后就在国家统计局工作一直至今。
可能是许先生看多了宏观数据,让他对微观的百姓生活缺乏了解,才让他说出了那通被人耻笑的话。
徐宪春曾经在一档节目中表示,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问题,可以把闲置的房子出租出去,然后闲余时间可以用私家车出去跑跑滴滴,并且许宪春表示,这样灵活就业的收入并不比上班低。
那么问题来了
低收入者们的房子多是农村的房子,哪怕自己不住,能租的出去么?
低收入者家庭有私家车者有几何?
其实如果把许宪春这些话中的低收入者这个主语给去掉,这样的方式不正是很多正在做的选择么?下班或者放假跑滴滴的人不要太多。
方法是可行的,但是放在低收入群体身上,这个方法就不可行了。
充分说明了许宪春的不接地气,他根本不知道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也许在他心里,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就是低收入群体吧!
央视这次发生批评这些所谓的专家可谓是及时雨,如果再让这些专家不负责任的乱发声明,只会加深社会的撕裂。
现实生活已经够苦,网络上更是玄幻,彷佛我们根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一样。
我们普通人每天睡醒之后面临的就是上班、房贷以及老婆孩子。
这些专家们则不一样,她们每天活动最多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办公室,他们会把自己观察到的周围的情况当成全社会的情况。
他们周边小资多,他们就认为全国小资最多。
他们周围的同事朋友开宝马奔驰,他们就认为全国人民都开宝马奥迪。
长期处于象牙塔中的专家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臆想状态,随着对周围观察的加深,他们就越加确定自己臆想的正确性,从而一步步脱离了社会。
如此一来,专家们的雷人言论才层出不穷。
最后想借用一下网络用语:建议专家们别建议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