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他打我。”

“我也不是故意的!”

“你就是故意的我都看见了,你先动的手!”

“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你,可以原谅我吗?”

“不要我不要原谅你!”

“我都已经道歉了,你为什么不原谅我?”

“道歉了的一定要会原谅吗?”

我们总是教育小朋友要团结、互相帮助、分享,在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责怪懂得拒绝的小朋友:

“他比你小,你要让着Ta。”

“小朋友之间要学会分享”。

“他都向你道歉了,你要说没关系“。

忽视矛盾发生的原因,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那些性格比较软弱,比较讲理的孩子,总会变成吃亏的那一方,渐渐变得不敢说“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如果小朋友只是不小心碰到你,没有把你碰得很疼,或者这位打人的小朋友觉得自己真的错了,你还是要原谅他的。

不想笑的时候,你可以不笑;不想和哪个小朋友玩的时候,你可以不和他玩,不想原谅别人的时候,你可以不说没关系。

以前,每当小朋友来告状:“陈老师,他打我的。”

我了解情况以后,一般都是批评那个打人的小朋友,然后让Ta和另外一个小朋友道歉,当然,也要求被打的小朋友说一句:“没关系!”

后来我发现,会打人的小朋友,还是很会打人,受欺负的那个小朋友,同样很容易被受欺负,所以后来小朋友来告状,我会根据情况来处理这件事。

小朋友打架的时候,抓破了别人的脸,或者使用了工具,问清情况以后,我会问那个被打的小朋友:“他向你说对不起,你会原谅他吗?”

我会问那个打人的小朋友:“如果你玩得好好的,小朋友就来抢你的玩具,把你脸都抓破了,你会怎么想?你愿意原谅这个小朋友吗?”

我发现,喜欢打人的小朋友,就是打人以后,以为说一句对不起,事情就翻篇了,打人的成本太低,因此经常打人。经常被打的小朋友,大概率是不敢反抗,不懂得拒绝,别人一道歉就原谅,所以成为经常被欺负的对象。

开始,对于我的做法,不少家长有不同的意见:“你是老师,怎么能肯定孩子不友善的行为呢?”

我告诉家长:“如果友善、善良变成一些孩子欺负他人的借口,你愿意要这样的友善吗?”

作为老师,我会关注孩子之间排斥、欺负的行为,努力让孩子不成为欺凌的对象。人际交往中的帮助、分享、谅解,应该是相互的、快乐的。

我用我的方法对孩子们说:“你有拒绝的权利 。”

拒绝和分享的矛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