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已经设立了13个国家医学中心

何为“国家医学中心”?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给出了一个非常通俗贴切的解释: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它代表着国家医疗技术的最高水平和学科前沿,俨然已经成为了医疗界中的“双一流”建设。

图源:国家卫健委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国家卫健委网站

在翻阅了国家卫健委关于设置国家医学中心的各个通知后,小何发现这些中心所依托的主体医院里,有不少都是在高教界享有赫赫威名的“老面孔”。在此,小何收集整理了相关信息,与各位读者分享: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卫健委网站及相关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卫健委网站及相关高校

表格信息为手工统计,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俗话说:“办医必办学”,高水平的医院难免依附于一流的医学院。透过表格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已经完成设置的13个医学中心共有24所医院作为依托单位,而其中附属于高校的医院就有21所,其余3所医院也和高校关系密切。例如同时作为两个国家医学中心依托单位的中日友好医院,既是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院,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与高校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

表格之中,以单独一所医院为依托单位的国家医学中心共有6个,其中4个都依托于高校附属医院,分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撑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大学支撑的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支撑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以一院之力撑起一所国家医学中心,无疑能够展现出该校在相关领域内的“统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表现最为抢眼的无疑是首都医科大学,以5所附属医院支撑4个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各大高校之最。不过这位“双中心”建设的最大赢家也是表格中唯一一所无缘“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份落差?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图源:首都医科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首都医科大学

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对于医学学科发展以及医学人才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对于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样意义重大。因此,相关创建工作自然也获得了各地以及各大医学名校的重视。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入围建设名单,或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全力挺进争创队伍——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分档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创建的通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围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名单;

2022年8月,河南省印发《关于加快医学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到:依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

2022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启动仪式举行,这是全国首个获批立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

2023年1月,广东省发布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中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

图源:复旦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复旦大学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提升我国整体卫生健康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医学竞争的新载体。未来还将有哪些医院和高校通过遴选,拿下这块“金字招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各相关高校及各相关医院官网、健康时报、央广网、上海市发改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南方网

关注我们,了解高等教育领域新鲜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