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他们最关心的。

大家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女有一个出色的成绩,多才多艺,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成年后找到好的工作,衣食无忧。

所以,一旦孩子成绩稍有下降,一些父母就会如临大敌,立刻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提高成绩。

这时,重新租房陪读、举家搬迁陪读,一批又一批的陪读大军来袭......

古有“孟母三迁”,现有“花式陪读”,当下许多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精力,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但一味的“全程监护”是否真的有益于孩子成材呢?究竟什么样的“陪读”才能帮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呢?

但是由于很多孩子正值儿童阶段或者是青春期,有时候会出现叛逆、调皮等性格特点,这时候“着急”的家长们,就会用过于“铁腕”的教育方式来规正孩子,本想能够震慑孩子,但是恰恰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的一个深夜,四川绵阳的一间出租房内。

一个13岁的男孩因体育考了18分,被自己的父亲用一米长的武士刀意外刺伤,倒在了那个血泊里。

最终男孩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离开人世。

这位父亲杨某是四川乐山人。

在儿子3岁那年,因婚内出轨而与妻子离婚。

此后,杨某一直未再婚,独自抚养儿子。

他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期待儿子实现自己未能完成的理想。

望子成龙的他,在学业和成绩上分外重视。

在儿子上初中那年,不惜背井离乡,到绵阳陪读。

事发当天的下午,父亲一如既往地监督着儿子在马路上练习跳绳。

因学校组织开线上家长会,便和儿子

随后接到学校召开视频家长会的通知,便和儿子一起进了屋内。

在得知儿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后,父亲坐不住了。

因为儿子各科成绩都不好,尤其体育成绩只考了18分。

火冒三丈的父亲在潜意识里认为儿子肯定偷懒了。

他急冲冲的质问儿子:“你语文考不好就算了,怎么连体育都能这么差?你肯定是偷懒了!”

父亲一边质问儿子,一边生气地去翻找之前考砸的成绩,继续责骂:“你就不能用点心,天天就只晓得玩手机,你以后想怎么办?”

面对一次次的斥责,儿子站在走道里不敢说话,更是不知如何辩解,只是一再地强调:“我在好好学,你老是说我没好好学。”

也许这不是杨某想要的答案,他以为这是儿子的一个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拿起几年前网上购买的武士刀,吓唬儿子。

“爸爸,我一直在好好学习!”儿子一直说着。

用父亲的话来说,不知为何,没把握好力度,刀就刺中了这个13岁的娃娃。

晚上九点多,慌张的杨某打起了120的求助电话。

他说,他不小心伤了儿子,现在儿子腰部在出血。

这就是13岁男孩短暂且仓促的一生。

在那句“我在好好学”的无奈和悲伤,也随着刺中后的疼痛慢慢消散在人间。

事后,男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拘,后被提起公诉。

后经法医尸检发现,男孩身上还有其他旧伤。

经调查,杨某性格特别急躁,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学到初中,男孩没少因为学习问题遭受杨某的打骂。

其间,杨某甚至用武士刀恐吓男孩两次。

法庭上,杨某痛哭流涕的说,“我不是个坏爸爸,我不是个十恶不赦的人,我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网友唏嘘,“这种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怎么可以使用刀,真是太恐怖了。”

用公诉人的话来说,“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家长,你把你的焦虑和不快,全部转嫁到儿子身上,顺心的时候就好,不顺心的时候就打就骂。

你不要说你是爱孩子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因为你不懂孩子,不尊重孩子,你对他所谓的无处不在的严格要求,都是伤害。”

最终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杨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考虑其具有自首、认罪认罚等情节,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教育讲方法,暴力不可取”,希望此事件能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避免暴力的管教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黑龙江大庆的“上初二”的40岁陪读妈妈,在视频号上发布自己与儿子一起上学上课的视频,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她坐在教室的最前排,儿子一脸的无奈,家长依旧不自知。

她说“孩子们都在做题,没关系。”

据这位陪读母亲说,儿子上初中学习不上心,想要教导他好好学习,在谈话中儿子居然睡着了。这边即使大人苦口婆心的教育,一转身,他就能拿着书本打瞌睡。

最终无奈之下,她决定全方位陪读,监督他好好学习。

面对这样的陪读方式,网友们提出质疑,“这样只会让同学疏远,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

“这样太让人窒息了。”

"教育方式很独特,但意义并不大。"

从某一方面来说,家长此番行为应了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却不认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过于强硬的教育,过于“巨婴式”的陪伴,是不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这样只会滋生他们的逆反、叛逆等不健康的心理。

适合的当下,建议给予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学会适当的放手,在孩子磕磕绊绊的时候给予帮助,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河南新乡人的一位陪读励志妈妈来举例。

49岁的妈妈和儿子同时考上研究生,儿子被复旦大学录取,妈妈被广西大学录取。

这位励志妈妈在41岁时,陪儿子到上海念书。

她先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的成人本科和广西大学的研究生。

在她的故事里,有几句让家长们深思的话:

“其实从小学开始,我就有和儿子一起学习的习惯,后来儿子上了大学,她的学习习惯突然停止了,心里很难受,心想必须要学个什么东西”。

“我要给他做榜样。我到复旦等你,如果我考上了,你看着办吧。”

“因为考研是个艰苦的过程,我担心孩子不能坚持下来,怕他半途而废。”

“母子俩一起考研,想想就很幸福、很浪漫。”

“把引导孩子的过程完成,孩子只要考过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陪读在当下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家长在做出决定之前,可以试着与孩子多沟通与询问意见,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谈及什么是“教育”?这是需要教与育,教孩子如何读书,将孩子养育成一个健康的人,而健康的概念,也包括了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

对于陪读,家长要慎重,既不能趋之若鹜,也不必敬而远之,应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一个正确的陪读,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我们不需要过多干涉孩子,要学会最大限度的信任,我们可以在一边看书、写文章、做家务,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让“监督”变成“影响”,并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事情与处理方式上引导孩子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一种正确的陪读,可以是一次次亲情的互动。

励志妈妈的案例可以看出,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可以形成互动模式,相互促进的。

我们不用将自己的陪伴当成“牺牲”给予孩子压力,只要在日常行为上不断陪伴,不断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即可。

陪读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在孩子的习惯、能力养成时期。作为家长的我们,“扶上马,送一程”就好,不能没有止境。适时地放手,才是明智之举。

总的来说,教育儿女确实伟大,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科学地教育下一代,不一味的“巨婴式”监督,只有在张弛有度、给予相对的自由,才能让他们不单单在学习、心理、身体上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下去,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