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键盘到底如何选?成为了很多消费者入手机械键盘的第一道门槛。对于很多人而言,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轴体,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品牌,不知道价格多少合适。其实我认为选择机械键盘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可以遵循一些挑选的原则,也是很多人在使用机械键盘之后留下来的一些经验之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价格,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两百的机械键盘可能看不上,而超过了六七百又觉得太贵了,所以折中更愿意瞅一瞅五百左右段位的产品。还有一点选轴体不要盲目迷信很多商家主打的原厂Cherry MX轴概念,然后卖极高的价格,事实上Cherry近年扛不住在降价,份额被不断蚕食。所以我认为有合适的国产轴体,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我自己使用的是一款几年前的青轴TT拓荒者,目前已经使用6年时间,因为习惯了青轴段落感,加上游戏时间比较少,所以还认为算是手感不错的一款产品。唯一的不足就是声音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有了小孩,所以立马开始着手更换了键盘。虽说茶轴是万金油轴体,但是兼具办公和游戏,我个人会更加偏向于红轴,按压轻盈、软绵,对于大多数同龄人来说,机械键盘用来打游戏确实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众多键盘中,我选择了Keychron K4 Pro蓝牙双模机械键盘,这是一个在国外爆火的产品,对应国内京东京造的就是这款K系列产品,国外众多博主推荐,更大的原因是它兼容Mac/Win系统,并且具有与传统Mac系统相同的功能Mac OS媒体键,所以这也是比较吸引消费者的一点。

【外观:中规中矩、用料扎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最近一年也接触了不少机械键盘,但是很少再看到黑红配色的产品了(虽然我自己一直用的键盘就是黑红配色)因为大家似乎都在追求高颜值、桌搭风等等,Keychron K4pro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设计,依旧是家族式的风格,一脉相承的OSA球帽,98配列,方向键下沉,整个F区都比较紧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在手上以及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比较厚重,用料扎实,也难怪,键盘的重量达到了1276g(外壳是塑料材质,我一开始以为是金属材料),对于我而言,如果是长时间放置在书桌上办公,不外出携带,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有份量的键盘,打字使用时不会给人空落落的感觉,比较厚实。下沿中规中矩不高不低,默认的输入倾角小,但是背面有两段式撑脚可供调节。因为习惯问题,我一般就直接使用,也不会打开撑脚搭配腕托使用,这个根据个人喜好而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能按键以及充电接口置于左侧前方,功能按键可进行Mac/Win系统使用时的切换,而另一个按键则是模式的选择,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有线连接或者蓝牙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按键位于OFF档时,插线只能进行充电,没有2.4G无线连接模式可能算是他的一个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键帽有不少人比较在意,毕竟如果工艺做不好,时间不长键帽有可能直接字迹模糊不清,Keychron K4pro键帽采用PBT材质,PBT含量大于40%,双色注塑工艺,闭口字符设计,键帽手感,耐磨又不打滑。

【拆机:自研红轴、客制化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键盘配件自带了螺丝刀,可用于后续自行DIY使用,拆开后盖螺丝,可以打开前盖,并将中间硬板螺丝一一对应拆下,及可以见到整个键盘内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为了更好的消除键盘敲击时的噪音,轴体安装的硬板与电路板之间采用了海绵隔音,而且在底座上也使用了一整块硅胶进行填充,厚实程度如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整个键盘采用如此形式的设计之后,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明显的感觉是“底盘很稳”,敲击键盘时内在很充实,而采用的定制的K PRO红轴,常规45g触发压力和标准2mm触发行程、4mm总键程。回弹手感偏向于柔和,触底手感,则是干脆、硬朗的。总而言之,个人感觉这个红轴不至于那么的棉柔以至于我会在青轴之后使用不习惯,但是又保留了直上直下的感觉,整体打字的时候触发比青轴要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线模式下,支持启用VIA改键(拔线可记忆),同时,Keychron K4pro支持蓝牙5.1无线连接,可记忆多台设备,通过FN组合键切换。兼容WIN/MAC双系统,F区预设有组合功能快捷键,均有标注,以便上手。

【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之前确实体验过几款红轴键盘,但是在使用时感觉并不是那么舒适,因为长时间的打字,所以对于键盘的舒适度还算是要求比较高,中途有接触过新贵的一款银轴键盘,但是太容易误触了,这款Keychron K4pro应该算是这个价格段位中非常不错的选择了,不仅用料扎实,而且在较多地方采用了隔音降噪,重点是支持Mac/Win系统,这就让很多Mac用户有了较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