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由四川顺江而下,人生第一次游历金陵。

他登临凤凰台,慨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他溜达进护城河畔一条叫长干里的巷子,有女子向他倾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这是中华路的路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38年后,从鄱阳湖重创陈友谅归来,朱元璋相中了内秦淮的一大片地。

取太湖之巧石,伐钟山之红木,镶庐江之琉璃,调苏州之工匠,盖起一座跟他的王霸之气并不咋搭调的吴王府

住了八年,天下归心,老朱抱着马皇后睡进青溪旁的寝宫,王府便转赠功臣徐达。

后来啊,园子几毁几建,成了南京人熟悉的瞻园。

——这是中华路正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又唰唰翻过去568年,那是民国二十一年,南京城如火如荼践行《首都计划》的1932。

一条现代硬质道路自刚刚成型的新街口向南延展,刚到内桥

它将穿过市井喧哗的老城南,直抵中华门瓮城。

它还将种上全南京最茂密的一批梧桐树,悠悠岁月里遮天蔽日,2路16路33路的双层公交车,驶过去肯定扫到无数枝枝叉叉。

——这是中华路路尾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年前尘往事,凝集在不到两公里的中华路——这还没说到南唐御道、武定桥鱼市、聚宝盆传说、金沙井的秦状元、三山街的三新池、比南大资格还老的中华中学……

它们早已印在中华路纵横交错的车辙中了,从此刻,到永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路随着城南繁荣千年,定有美食。

中华路附近知名的美食,大抵也染上了那种固守老派,甘于躺平的城南气质,细细总结一番竟然都绕不开“水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钓鱼台东开了N年的无名老卤面和黑皮砂锅,在同一年搬进中华路边的新铺子。

两家店隔着中华门城楼遥相对望,心照不宣的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北走走,长乐路&中华路路口有两家风格迥异的米线老店。

蒙自米线,南京最早一批做过桥米线的馆子,真正火起来靠的是劲辣无比的水煮肉片米线。近年来分店已开在南京各地,我却感觉只有中华路本店有内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家山之巅米线,非常任性,老板一年放的假比我们打工仔多得多。

架不住,一碗筒子骨米线,汤清鲜肉浓香,使人很难挑剔……

多年前,还有家擅长酸汤系列的苗岭米线,生意更红火,后来竟一朝歇业,令不少城南人民扼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路西侧的新桥,在入夜后爆发存在感。

清水煮的新桥水饺,酱卤汤煮的龙屋砂锅,香料汤煮的方记猪蹄,鲜鸡汤煮的乡村老鸡汤面……没有人可以饿着离开夜晚的新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家巷巷口,刘长兴总店是中华路居民公共食堂。

百年老店,长兴长青。鼎盛时曾遍布南京的餐饮招牌,做馄饨汤包熏鱼面的手艺始终在线。

巷子后面的自由客,生意始终很好,从小破苍蝇馆做成大通铺,远没有过去亲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游城那块地方,起先是承恩寺,后来建了承恩里小学阿婆五香蛋最早曾在小学门口出摊。

很浓的五香味,沁入蛋黄中芯,几十年前跟今天的味道别无二致。

或许存在够久便能成就“网红”,但我想阿婆已经不在意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过水游城,来到锦绣坊,盘算着日子,又快到吃青团的时节。

舌尖上的青团想必又有的忙了。这家跟许阿姨的出品不分伯仲,胜在口味缤纷,甜咸兼顾,每种都是4块钱一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里再往前,海关大楼一入眼,城南气质差不多褪尽,滋味绵长的“水煮”系美食,就都在你身后了。

向前,穿过内桥和白下路的熙攘,中华路终究从老底子通向了新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的南京城,年味灯会已尽,生活回到正轨。来登中华门城楼的,远没有前几日那么多。

这里几乎是城南这一片的制高点。登墙北望,南京城连绵的建筑在梧桐树梢后绵延。树下的中华路伸展向前,川流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西两边的城市景观,亦是两种气质。

向东,门东景区典雅黑瓦白墙掩映城东的楼群,远处的紫金山是一道青黛色的幕墙,城市的涵养彰显无疑。

向西,城市生长的轨迹从未如此明显——从钓鱼台的晚清民国建筑群,到新世纪兴建的居民小区,再到高处的写字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东 西 →

从城墙上下来,条件反射地想坐105路回家,第二反应才是105已经缩线不走中华门了。

端详起公交站牌,记忆里的49路和105区间已然查无此线,2路和游2还在,16、33这些过去的进城主力不再经停。

现在只有零星几人还在这里乘车,连“中华门内”也改称“中华门城堡”。

江宁人乘坐101、102、105路在中华门接驳市内线路的往日,连同中华路的双层巴士,终究成了时代的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什么不会成为时泪?

90年的中华路,600年的明城墙,2600年的南京城,离“永恒”太远,离生活太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大概,只有那些此刻印在心头的美好,是岁月剜不掉的吧。

若干年后回到中华路,你依旧能猛然想起:嘿,我曾在这儿吃过一碗特别鲜的牛肠砂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 / 达文西&陆笨

商务 / 王旭丽 (微信号:H13337716453)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