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网传广西柳州某村发生毒气泄漏事故,随即有媒体在20日当天向当地有关部门询问此事,得到了后者肯定答复,原来事情发生在2月17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三千村,下面动图为事发地监控所录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是画面远处突然涌出大量淡黄色气体,随即气体便向四周蔓延,最后周围的土地都被染上了黄绿色,如果仔细看的话,还可以发现在气体涌出后,远处有一个黑色人影急忙跑开(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者采访得知,事发地是位于三千村村边的一处荒地,泄露的气体为氯气,当时是有人正在窃取储气的铁罐,准备卖钱,谁知在搬运中,意外戳破罐体,导致泄漏。不过当地村干部表示:目前没有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根据柳江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所述:此次氯气泄漏事件共造成五人中毒,都已经进了医院,其中一人在住院,其余四人比较平稳,留院观察。

下图为柳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在20日当天发布的通告,可知事发地周边的环境指标已经正常,而漏气的铁罐正是涉事人员曾某准备窃取的,曾某目前已被行政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氯气?有多毒?

可能很多朋友在看完上面几段描述后就能猜到这个气体大概率是什么了,没错,就是氯气,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没记错的话,初中化学课上就学过,氯气是氯元素形成的单质,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氯气最早是在1774年,由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当时他是用浓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加热反应(也就是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冒出了黄绿色气体,稍微嗅了下,发现有刺激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外话,舍勒作为一名化学家,似乎有种神农尝百草的觉悟,发现新的化学元素都要自己试试,而他最后死亡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汞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氯气的发现,因其出色的化学性质,所以在众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化工、电子、医药等等,当然了,这些领域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都有些专业,不必多言,因而就举一个最普遍的例子—“自来水消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个,可能很多朋友就有点了解了,因为平时总会听到“自来水里面含氯”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往自来水里面通入氯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杀菌,因为氯气遇水会生成次氯酸和盐酸,而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能够消灭水中的病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所示的化学方程式很重要,因为除了能够给自来水消毒之外,也是使人体中毒的主要原因!

不过请注意一点,这里的中毒可不是说自来水里面的余氯会使人中毒,实际上自来水里的余氯含量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出厂水中的氯含量在0.3至2毫克每升,输送到水龙头的末梢水中的氯含量也要在0.05至2毫克每升以上,这里主要是起到自来水在管道运输过程中仍旧能抑制病菌的作用),就可以输送至每家每户的水龙头。

当然了,自来水还是建议烧开后饮用,一来可以尽量避免某些不达标自来水带来的不必要危害;二来,对“自来水含余氯”心存担忧的朋友可以通过该方式,使余氯含量进一步降低(烧开后一般能降低9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回到刚才所讲的问题上,其实这里的人体中毒指的就是直接吸入氯气的危害!

因为氯气和水可以反应,而我们知道人体呼吸道黏膜是含有水分的,因而氯气被吸进去之后同样会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其实说到这,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两样生成物都不是善茬,会强烈刺激呼吸道,内部组织也会被氧化和肿胀,引发剧烈咳嗽,严重时,还会引起呼气困难、肺水肿等症状,甚至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惨痛案例

人只有真正的挨痛之后,才会长记性。可能上面几段氯气有多毒的描述,根本给不了大家直观印象,那么我就举一个人类历史上的惨痛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伊普尔战役”。

1915年4月22日,德军为了掩护部队调动,命令第四集团军向比利时西部伊普尔地区的英法联军发动化学武器,一共180吨的氯气被连续释放,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战役的幸存者后来描述:当时德军方向突然升起了一大股黄绿色气体,高达30英尺(将近10米高),在东风的作用下,慢慢朝我们飘过来,最终灼伤了我们的眼睛和肺部,有些人在痛苦的呕吐中倒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战后统计,当时这180吨氯气致使英法联军,约15000人中毒,其中有5000人因窒息而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当时那场氯气仅仅是人类大规模毒气战的开始,其后人类又研制出了更加“高效”的化学武器,比如光气、芥子气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战中使用的毒气

由于纷繁复杂的化学武器在战争中引起的巨大伤亡,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最终在多个国家的一致努力下,1993年1月13日,国际社会签订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于1997年4月29日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