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因为模仿班主任老师、而走红出圈的“钟美美”(钟宇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自己就是东北人,当时看他的系列视频,笑得前仰后合,真的模仿得太像、太欢乐了,想说这孩子在这方面真是天赋了得!

一晃儿几年没消息,最近再看到他,是一个颇让我感到意外的“热搜”:他在一档《少年烦恼研究所》的节目里,第一次哭着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说,自己出生8个月,就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从记事起,父亲就经常打他和妈妈,那时候,他最盼望的事情就是父母离婚,觉得这个家爸爸不存在,也根本不需要存在,

我特别希望他能离开,我们就好像生活在他的一个阴影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后来因为有了妹妹,这段婚姻又勉强维持了4年,直到2020年妈妈忍无可忍,终于选择离婚

“那时候真的很开心,我觉得我们家里已经满员了,我试图原谅他,但原谅不了,我挺恨他的。”

而尽管离婚,钟宇升说,父亲还是时不时会骚扰他们,“我们家里就是因为他变得特别不幸,所以我要特别努力,我希望给我妈妈、姥姥姥爷、妹妹一个好的生活,就是想拼,我希望我能成为家里面一个最强大的顶梁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很意外、心疼,也好像一下子理解了,镜头前他如此幽默风趣的这一面,从何而来:

说来讽刺,但的确很多在争吵、家暴、不和谐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出一种类似的“策略”,希望通过自己的讨好、优秀、表演,为关系里受伤的一方、为家庭带来一些开心欢乐的氛围和改善。

也会慢慢拼凑出一些地图,想到3年前刚刚走红时的他,明明一度是以学业为由拒绝了商业邀约的,但后来他又作为演员参演了电影,被不少人议论还是放不下名和利。

或许,就是因为这段经历吧,他非常希望,“当个顶梁柱”。

早在2016年,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就生效了,其中明确规定,“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2020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十大典型案例,明确提到,“法不入家门”已经成为历史,反对家庭暴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但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显示,在2.7亿中国家庭中,有近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还是有近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

相信还有很多隐藏的、没有公之于众的隐性家暴,数量更多更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我想说,遇到家庭暴力必须及时求助,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有以下几种办法:

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

报警,并注意保留证据。

向人民法院起诉。

总之,一定要引起重视,避免事情更为严重。除此之外,我还想呼吁大家重视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大家注意到了吗?钟宇升在表达的时候,身体都在抽动,能够看到他的恐惧与害怕

而更多的孩子,甚至没有机会可以去表达,他们会因此而自卑、会出现双重困境(对施暴方爱也不是,恨也不是;说出来也不是,不说出来也不是……)、会在若干年后影响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

也有一些严重者,自身会出现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有几点特别想分享,无论是看到这些可能的影响、想要帮助孩子修复,还是你自己曾经在有争吵、家暴的家庭里长大,想要自我疗愈,这或许是些可能的路径方向:

01

纠正错位,让孩子做回孩子

钟宇升的父母已经选择离婚,表面看来噩梦的日子暂时结束了,但我觉得延宕的“伤害”还在继续,就是16岁的钟宇升,还在“错位”的关系里。

所谓错位,就是没有站在自己本来的身份的位置上,比如妈妈大、孩子小,妈妈应该是那个保护照顾儿子的角色,但是现在反过来了,孩子成了要去照顾妈妈的那个,还是在“青春期”的特殊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理论,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比如:

学龄期(约6~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一个人如果没有属于它年龄的人生阶段完成相应的课题,就会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在未来的人生阶段里还是要去“代偿”,把“缺”了的补完整。

当然家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都很“小大人”,只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给到孩子们做回孩子的空间吧,哪怕片刻。让他们可以任任性、撒撒娇、被安慰,而不是一直“付出”和“承担”。

02

建立支持系统、重塑体验

争吵、家暴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可能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健全的关心与爱,但并不是因为如此,一个人的一生就因此毁了。

在一个人的支持系统里,可以有现实里的伙伴、同学、朋友、老师,也可以有某个偶像或是榜样,比如奥特曼、佛陀、孙悟空……都行,甚至山川湖泊、大江大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要的是去和能够给自己滋养和力量的存在连接,哪怕它不在现实里,但一样可以在想象的画面里,成为你的“资源委员会”,想想TA会如何回应你,如何给到你安慰;想想未来的身心强大的那个自己,会对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呢?

这些现实里的关系,和想象中的资源,都能够创造一种“我很安全”、“我是被爱的”体验,带一个人获得支持感、缓解当下的痛苦。

03

从解离到表达,从发泄到放下

有很多孩子,会在负面的家庭环境中,发展出“解离”的模式,就是看上去没什么、告诉自己没什么,让自己发展出一种类似于“麻木”的“解离”措施,以避免被伤害、痛苦的感受吞没。

这在一定时期是有它的意义的,只是走到某个时刻,当我们想走得更远,需要回过头来,去欢迎生命里这个真实存在的部分、把它纳入我们的完整之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觉知,承认这部分的存在;其次是真实的表达,在安全的场域、(咨询师、教练)支持下去发泄痛苦、表达悲伤,大声哭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父母在我们身上犯下的错误,很多人也都发誓“绝不原谅”、也绝不成为那个样子。

但是,我们身上一半流着妈妈的血,一半流着爸爸的,其实最终还是会走向“宽恕”“和解”之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原谅,是解脱自己、用更宏大系统慈悲的视角去看曾经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体验过的非常震撼的疗愈,是去体验在自己的身体里,同样有着父母、家族、祖祖辈辈的伤痛,也许暴力的基因已经存在了一代又一代

是时候,在这里去一并看见、转化他们了,这也是他们所希望看到、却做不到的,现在,由你来接棒……停止这一切……用新的方式……

衷心地祝福钟宇升,也抱抱每一个曾经受伤害怕的你我他,愿我们孩子这一代,拥有的是更有觉知和智慧的父母,我们也正在这样做,不是吗:)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