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斥资21亿,耗时4年,只为在市中心修建两座三四十米的人工山?网友纷纷吐槽,两座“小瘪山”!研究后却惊叹,别有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2月14日,上海双子山表皮结构封顶。双子山是两座人工山,东山高48米,西山高37米。工程于2020年10月15日开工,耗资21亿元,计划于2024年投入使用。

当人们得知花费巨资,只为在市中心修建两座山时,纷纷吐槽:“花21亿,在寸土寸金的魔都修两座‘小瘪山’?真是有钱没处花。”“40几米算高山?真是重新定义了‘高山’!”

上海为什么突发奇想,要在市中心建两座山呢?

2017年,上海市决定修建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于是向市民征集设计建议。许多市民提议,在公园中建一座山,供市民登高远眺,饱览浦江两岸的绮丽风光。

这项建议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然而,在上海市中心建两座山,可非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子山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也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旧址,这意味着这两座山要在软土地基上拔地而起。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比普通楼房更重的人工山,安全性、防震性如何来保障?这是设计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为了减轻山体重量,设计者和工程队从选材、结构、施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钻研。

首先,选用PEC组合结构为山体塑形。PEC结构是专为双子山“量身定做”的一种结构形式,即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它比混凝土结构轻,比钢结构成本低,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兼具经济性与实用性。

其次,把山设计成空腔结构,有效解决了山体过重问题。

双子山建成后,会在山顶覆盖厚度为2.5米的土,还需种植绿植,修建消防车道,几者下来荷载达10吨左右,会形成“头重脚轻”的结构。

空腔结构有效减轻了山体重量。设计者又把山的表皮结构设计为更贴合山形的三维设计,同时采用了斜板+挡墙区格构型。

这样的设计,不仅保证了仿自然的山形效果,精准控制山体不超载,也提高了山的防震性和经济性。

最后,挑战新技术的桩基工程。

方案虽完美,但实际施工情况仍困难重重。为了让山更能体现自然风貌,工程需建设抗压、抗拔的灌注桩和管桩共6000根。

在4个月内,要建成这么多高度不同、直径不同、材质不同的桩基,工期着实紧张。于是,施工队采用了后注浆工艺,大大提高了单桩承重力,也减少了桩底沉淤引起的沉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的春天已来临,双子山项目即将进入山间绿化阶段。接下来,将有5000多棵苗木被种植在山上,绿化面积将达到24万平方米。

双子山以“九峰三泖”为原型,从48米高的东峰出发,一路绵延向西,余脉高度在8——37米之间,尽显了山势起伏的自然之趣。

为了能给上海市民打造一幅“山在城中,水在山中,人在景中”的唯美画卷,双子山项目运用叠山理水的造景手法,在绵延的山脉上建设了充满自然野趣的山林溪瀑与自然山洞。

并且还在东、西两峰的顶部修建了观景平台,山间修建了曲幽步道。设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市民在家门前,就可以在山间小路漫步,登高远眺。春看山花绚烂,夏听溪瀑叮咚,秋观枫叶似火,冬赏白雪飘飘。那将是何其幸福的一件事!

当然,双子山的美绝不只有这些。远看它是一座山,近看它别出心裁。它的空腔结构不只是为了减轻重量,更是内有洞天。

1——2层设有1500个车位,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车位了”。3——8层则是城市展览空间,进行文化艺术展示,以及变电站建设。

2024年,双子山将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它将与世博花园、申园、上海温室花园、世界花艺园、上海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等,一起构成我们魔都人心中,最大沿江公园的7大主题园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魔都人真是敢想敢做。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魔都人“造山”。他们不只把绿意和自然引进了城市,更是造出了我国最高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

作者:耒利

编辑: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