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自微博@月风_投资笔记
这几天参加了好几场关于招聘平台的路演,他们手里的数据都是最一手的,剔除和公司基本面相关的,挑一些对大家有用的数据:
1、招聘方(各家公司)的态度有恢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快速回暖——体现为过去两个月平台上新发布的岗位需求数据仍无法和去年同期相比;
2、但是也不是各家公司真的对未来绝望了,而是犹豫,很多HR和业务负责人都来主动咨询各家平台,问他们对未来的意见如何。实际上企业是有潜在需求的,但是被过去几年整怕了,不敢轻易上马;
3、这些平台也很无奈,他们也都曾经在2022年初打算大干一场,结果22年二季度开始被现实大干一场,好几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都一度暴跌。疤痕效应并不仅仅只存在于超额储蓄率,还存在于各家企业实体心里;
4、当然,这些需求如果被合理引导出来,也是非常可观的增量。但是大家的问题是——经济抓手到底在哪里,这加重了大家的迷茫感和犹豫态度。比如前几天A股炒基建,但是基建和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并不大,蓝领的供需市场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反而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钱都去了基建反而显得其他领域更干涸;
5、前几年吸纳年轻人比较多的行业包括互联网、传媒、地产、汽车、教培、新型消费,过去几年都经历了明显的行业收缩,而且今年也没有明显的岗位释放出来。有一个董秘笑着和我们说:也就你们金融行业前两年的需求还行,不过去年下半年也明显不行了;
6、大家都坦言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后台看到的数据压力可能会比公开的调查失业率更大一些(注意这里有偏差,就业压力大的候选人的投递需求会更强烈,会加大分母)。但是按照目前观察到的各种疤痕效应,最快的岗位释放也要等今年二季度以后,春招的希望目前看很小,大家要做好准备;
7、一个有价值的细节点,目前国内的招聘平台三巨头分别是51、L聘、B士,我那个年代的中华英才、智联这些已经有点过时了。大家去投简历记得选择这些新兴平台(51是老平台但是专注于本地和中低端)。这里更替的原因是新兴平台采用了算法推荐和数据定位,对人才的需求供给匹配效率极大提升。所以年轻人想提高招聘成功率,多去新兴平台,填信息要详实一些,很多中小企业HR现在也只去这些新平台选简历(有算法等技术辅助降低筛选成本);
8、大家都在感慨:时代的一粒沙掉到年轻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但是大家别不要因此而放弃,平台上经常看到有些用户有2个月猛投然后没回信就沉寂了,但是这不是好的方式,往往持续更新持续保持节奏投,获得回应的概率会大一些。——有点像定投开始亏钱,别泄气,要底部慢慢补仓,就怕投了3笔就放弃了;
9、心里还是没底就去考公考研出国,不丢人的,记得这完全不是你的错,加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