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作为农业农村部批复的首个科创中心,如何铆足干劲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进行探索和示范?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蓉蓉。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是全国首家、华东地区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周蓉蓉介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始终肩负破解农业科技力量分散、科技与产业分离的重要使命,按照做规划、聚资源、创生态三步走战略,围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板。

周蓉蓉认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发挥平台坚持问题和产业“两个导向”,一手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手抓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目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团队50余个,打造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瞄准智能农机装备、生物育种、土壤改良、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与重点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江苏省智慧农业研究会和多个高价值产业联盟。建成共享实验室,建设6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生物种业产业创新中心等多个省级创新平台,力争通过科技创新开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在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方面,中心集聚政、产、学、研、用、金、媒各类创新要素,落户科研实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农业总部型企业、高科技企业100多家。成立总规模达17.8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解决创业难、融资难的痛点,让科学家找到承载成果转化的企业,让企业家找到高转化性成果,让金融家找到投资热点。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

周蓉蓉表示,在建设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中,深化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是关键保障。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自实体运行以来,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南京市共同建立部省市联席会议机制,目前已召开多次会议,统筹推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形成“管理上提、建设下沉”的高效运行机制。同时,中心坚持“政府统筹、市场运作”,成立农创园科创投资集团,形成“小管办+大集团”运营模式,以市场化方式,将对外的产业投资、科技服务转化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周蓉蓉介绍,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同力量下,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初步构建了省市区三级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网络”。在区级层面,实施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行动,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样板、高科技应用场景,形成并推广项目建设经验模式。在市级层面,与市内农高区、产业园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推广基于新型传感器的农业大数据技术、“生物+分子膜”发酵技术等“十大技术”,叶菜类蔬菜新品种、克氏原鳌虾SPF苗种等“十大产品”,以及产业规划、检测认证等“十大服务”,打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通道,加速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面向全国,中心建立了多个孵化推广基地,集成输出数十项创新科技和产品,如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主持完成的“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导航与作业精准测控关键技术”入选“2020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团队的“甜快白191”新品种是国内首创青菜型快菜,南京博睿迪生物自主研发的低成本、高通量、超高效率的液相芯片打破国外垄断。

推动建设农业强国的梦想一步步照亮现实,南京国家农创中心除了自身需要动足脑筋、下真功夫外,还需要社会各方献策献智献力。周蓉蓉说,希望农业领域的高校院所能进一步畅通人才创业通道,中心将提供全周期保障,促进创新科技转化为产业动能。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创中心科技成果集成输出的统筹指导,帮助健全区域科技供需对接“网络”,加快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在不断做好平台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衷心期盼能有更多央企、外企、科技领军企业来此创新创业,共同凝聚建设农业强国的支撑性、引领性力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